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41篇
中国政治   44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1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最后一盘录音带》中 ,剧作者贝克特采用了平行、交叉和复现等三种蒙太奇技巧 ,从而借助蒙太奇所特有的叙述功能和表现功能 ,实践“纯戏剧”和“反戏剧”的主旨 ,并且重新组织了人物语言 ,变革了时空结构 ,模糊了时空观念 ,以直观具体的舞台形象直喻了非理性的作品主题 ,使创作形式和创作内容达到了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62.
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三部独特戏剧,人们根据其气氛的阴暗和结尾的喜剧性,称之为“悲喜剧”。它有意识地打破悲与喜的严格界限,在喜剧的框架内表现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在沉郁、阴暗的气氛中,揭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门第与爱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3.
莎士比亚是我心中的一座丰碑。 上中学时,语文课本中有一课是莎翁的剧作《威尼斯商人》(节选)。课堂上,在朗读课文分配角色时.我有幸被老师选中扮演其中果敢正义、才思敏捷又美丽善良的鲍西娅。我的朗读被老师、同学们称赞为“声情并茂”。  相似文献   
64.
民法通常要求合同的当事人履行自己的承诺.有时,虽然有合同的存在,但是应不应该执行该合同却有可能让人产生疑问. 在莎士比亚的传世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我们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向犹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一笔钱.夏洛克为了借机报复安东尼奥平时对他的侮辱,慨然应允不要利息.但是,夏洛克与安东尼奥在合同中约定,在三个月的借期届满之后,如果安东尼奥不能清偿债务,就要由夏洛克在安东尼奥“心口所在的附近取一磅肉”.天有不测,安东尼奥的商船接连沉没,损失惨重,借期到后他无法还清债务.于是,夏洛克向法庭起诉,请求按照合同履行.  相似文献   
65.
莎士比亚把喜剧原作《李尔王》改编成为一出杰出的悲剧,创造性地增添了一些场面和人物,如暴风雨中的荒野,有关葛罗斯特及其两个儿子的副情节,弄臣等人物的出现等等。莎翁之原意是这样更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剧情更为生动感人。对这个剧本改编,历来有不少争议,有人不赞成莎翁的某些改编,尤其是托尔斯泰,对改编及上述增添持全面的否定态度。笔者不赞成托翁的这种态度,文中试图说明托翁否定之失当及其否定态度之根源,并论述了莎翁悲剧结尾的重大意义;暴风雨一场对塑造李尔性格的必要性;副情节说明此类悲剧事例无独有偶,起着重要的陪衬作用;弄臣以卑贱的身份厮混于上等社会,可以对上等人冷眼旁观,起着生活评论员的作用,对李尔的醒悟有不小的启发教导之功,在剧中实际上是个十分严肃的人物。  相似文献   
66.
夏爱华 《政府法制》2014,(35):33-33
34岁那年,梁实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打算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梁实秋当时想,如果光靠自己一个人翻译.不知哪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思来想去,梁实秋打算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  相似文献   
67.
虽然英语第二人称代词的 th_ 形式现已很少使用,但在莎士比亚时期它曾 与这个人称的y_形式同等重要并被广泛使用。阅读沙翁剧作便能了解这两个形式 当时的用法与差异,同时读者还能从他对这两个形式的巧妙运用中读到意想不到的 效果。  相似文献   
68.
郝孚逸 《理论月刊》2000,(11):20-23
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崇尚自然、尊重历史为创作原则,注重历史真实首先是一个思想、艺术观念的问题;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用当时时代所能达到的先进思想去观照历史,既不失历史的真实面貌,又使历史剧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莎士比亚的悲剧凡涉及历史素材的,不管其范围大小和数量多少,都不违反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69.
70.
《外交评论》2015,(4):82-106
在国际政治中,文学若非作为文化外交和软权力的工具,往往被排除在研究之外。但国际政治研究者能否打破学科的藩篱,不仅站在政治的框架中审视文学,也借由文学之镜来透视国际政治?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的既有研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国际政治之文学透视的理论框架。文学透视的研究对象,并非客观现实本身,而是通过作品所呈现的心对物(观念对现实政治)的映照;在此"心—物"关系的总括之下,本文以"虚—实"和"共—殊"两者为支点,从认知论和方法论的角度阐释了文学透视对国际政治研究的价值所在,并依此框架,对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五世》进行了解读,并对国际政治之文学透视的意义做出了哲学上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