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41篇
中国政治   44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1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刘爽 《理论学刊》2006,(11):123-124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辉煌,尤以戏剧作品为世人景仰。他的悲剧主题寓意深刻,容量宏大,涵盖了对人生、人性、命运的思考。其中,《李尔王》的主题更为复杂和深刻。以《李尔王》为范本,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主题,特别是悲剧主题加以梳理与阐释,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2.
印度独具特色的莎作翻译、改编和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莎学的内容。本文从勾勒莎士比亚在印度的传播概貌入手,在比较中印莎学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些中国莎学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建议,以期促进21世纪中国莎学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3.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兼评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莎士比亚37部剧作中130多位女性人物形象反映了广阔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莎剧艺术魅力之所在,正是由于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与典型化、生活化以及严格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体现现实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94.
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的悲剧分别产生在两个十分相似又同样伟大的时代 ,它们在精神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文艺复兴后 ,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古典悲剧的精神逐渐走向了衰亡。  相似文献   
95.
心雨集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莎士比亚《麦克白》 人所做的一切,都会以一种方式回来。回来的时候,最好在人生的更高处再见。只有这样,我们所犯的错误、经历的苦难、度过的岁月才有价值和意义。——俞敏洪 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杨绛 明朝即前路,惜取此时心。  相似文献   
96.
陶杰 《南风窗》2012,(7):99-99
独裁固然不好,但"人民"也绝不神圣。当人民选择愚昧,人民也一定要付出代价。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节"。什么是愚蠢,西方200年来研究甚深。愚蠢的定义,简单来讲,是无知(Ignorance)与蠢笨(Stupidity)的结合,但在这两者之前,愚蠢的入门,却是"轻易入信"(Gullibility)。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其中一出《奥赛罗》,讲一个黑人将军,因为偏信误己,丢了一条性命。莎士比亚的主角来自第三世界,身处英国和欧洲的异域环境。  相似文献   
97.
历览中国文化大观园,峰峦叠起,奇景无数,一大批文化人物把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明史装扮得璀璨夺目。文化大师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时代标识,代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高度。谁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大师?文化大师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培养和塑造文化大师?这些问题似乎关系我们的发展。  相似文献   
98.
得体着装     
注重穿着打扮,是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严格地讲,着装其实是仪表中的一个问题。用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话来讲,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仪表。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地位、教养和阅历的标志。在现代生活中,着装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具体从操作的层面来规范着装的细则,可用四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符合身份;第二句话,扬长避短;第三句话,区分场合;第四句话,遵守常规。  相似文献   
99.
死,并不容易     
6月17日凌晨2点45分,收到这样一条短信:"齐老师,我不知道该怎么和您说了,我真的受不了了,我真的不想活了,我想杀人然后再自杀。"是一个学生发来的。5月23日,韩国  相似文献   
100.
《新湘评论》2008,(6):11-12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世界是一个大舞台”。胡锦涛总书记说,古往今来,世界大舞台上演出的所有戏剧,主角始终都是各国人民。 回溯73年前,红军在由通渭向六盘山进军的途中,毛泽东“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由是,他以“昆仑”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