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35篇
中国共产党   138篇
中国政治   88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尉迟村位于山两省沁水县嘉峰镇,原名吕窑。相传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遁迹京都后,隐匿到此十余载,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吕窑改为尉迟村。我国著名作家赵树理的故乡就在尉迟村。该村位于沁水县东南端,东临阳城的屯城,南近阳城的望川,北接沁水县的武安和嘉峰,西边依山,沁河从村东流过,端润一级公路沿村东通过与晋阳高速公路相接,交通便利。  相似文献   
52.
最近,广东省举办了纪念广州起义80周年系列活动,为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能全面了解当年广州起义的生动感人的场面,学习老一辈革命志士为解决受苦大众而浴血奋斗,勇于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本刊从本期起开始选载我国著名作家欧阳山长篇小说《三家港》中描述广州起义的有关章节(标题为编者所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3.
王纯 《人事天地》2013,(11):45-45
正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复杂。有人说: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是多余的;一幢豪华别墅,70%的面积是空闲的;一屋子衣物用品,70%是闲置没用的……可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在为多余的70%奔忙。我们需要的仅仅是30%,却在名利熙攘的现实中为了那多余的70%耗费了自己太多的精力。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在于你获得了多少,而在于你的内心是否有满足感和幸福感。过一种宁静简  相似文献   
54.
一个凭借《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等作品被冠以著名反腐作家;一个拍出了震撼人心的电影《寻枪》、《可可西里》,成为中国第六代著名导演。他们就是陆天明和陆川父子!父子俩曾经的关系如同相互拼杀、水火不相容的两把刀,但是随着岁月增长,儿子对父爱有了全新的认识,父子俩针尖对麦芒的关系也变成了有同一个连接点,且相互保护、共同出击的剪刀关系!  相似文献   
55.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一句赞美的话能当我十天的粮。”这句名言赋予了赞美神奇的力量。  相似文献   
56.
范巨通 《前线》2012,(11):52-52
近来有关"幸福"的社会调查五花八门,网上搞,电视台搞,纸质媒体也搞,有的政府部门还推出"幸福"测度活动。一时间,"幸福"不"幸福"成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就连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也有人特意地问他"幸福"与否,让这位"国际腕"的"新科状元"回答起来左右为难。笔者无意评论围绕"幸福"所下的这些功夫,也不准备去辨别什么叫"幸福"不"幸福",更不想弄明白谁"幸福"谁不"幸福",只愿就此说说,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向往"幸福",人之天性,但"幸福"不会从天降。  相似文献   
57.
正一个人与一座城、与一汪湖水的缘分,三言两语很难说得清楚。仿佛前世的召唤,远在千里之外,似在一念之间,像梦境中漂浮的一盏灯,一种不可名状的因缘,像记忆里抹不去的胎记,一个姗姗来迟的回答。待回过头来,一路风雨兼程,偶然的遇见,原来都是注定。对于现代著名作家、诗人郁达夫来说,他的一生都在路上,从少年时留学日本到49岁失踪于南洋,就像一片叶子,随风飘荡,最后飘零在异乡。  相似文献   
58.
周起 《江淮法治》2009,(10):F0003-F0003
芜湖县一中是安徽省示范高中,学校前身系1906年创办的宁国府中学堂。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空军中将徐承栋、陆军少将汪一新、陆军大校章长根、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江春泽、著名作家鲁彦周、著名画家郑伊农等一大批知名人士是我校学子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59.
2007年,是著名作家萧军诞辰一百周年,在他的家乡辽宁省凌海市隆重举办了纪念萧军诞辰一百周年大型纪念活动,来自全国上百名专家学者、萧军生前友好及萧军的后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这一纪念活动,让年轻的一代更加认识萧军,了解萧军。  相似文献   
60.
冯亦同 《世纪风采》2007,(2):23-24,25,26
“远看一条索,近看鸭池河,敌人拼命堵,老子硬要过。要过,要过,这就过!李觉送行蛮不错,你在对面站岗哨,我在这里洗个脚。”——陈靖:《过乌江》 这是1935年2月红军长征路上强渡乌江天险时,一个年仅十七岁的红小鬼创作的一首宣传鼓动诗。该诗曾经传遍军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诗里提到的“鸭池河”系乌江上游的别称,为红军“送行”的李觉是国民党军纵队司令。豪迈的诗句生动地表现了长征英雄们的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辛辣地嘲笑了敌人“围追堵截”的失败。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为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播放的纪录片《长征文学风采录》中,还介绍过这个不朽的经典之作和它的创作者——已故著名军旅诗人、小说和电影《金沙江畔》的作者,解放后曾任华北特种兵部队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炮兵政委的陈靖将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