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46篇
中国政治   48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陈关 《人事天地》2008,(2):33-33
蒋将军最后一次谈兵,是在去世前不久到达宜山时见到冯玉祥,他建议多修高等级公路,理由是:抗战将进入相持阶段,我军装备多靠外援,日本必定要切断我国国际交通线。我国内地没有橡胶资源,轮胎只能靠进口,所以要多修好的公路才能减少轮胎磨损,增强我国作战的后勤能力。而我国人口众多,劳力便宜,修路是惠而不费的事情。  相似文献   
62.
<正>著名爱国侨领庄希泉早年参加同盟会,为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三下南洋筹款,后在新加坡经营实业、兴办教育。又曾奔走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香港和中国大陆之间,从事反蒋、抗日等革命进步工作,并因此三次被反动当局拘捕下狱。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中侨委副  相似文献   
63.
将拟新建的六条铁路纳入全国铁路网中长期规划调整方案,总里程约4900公里,总投资约3100亿元,出川铁路大通道将由现在的4条增至10条,形成成都至周边省会城市贵阳、兰州、昆明、西安、武汉4小时交通圈,成都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8小时交通圈。2008年至2012年,全省将新增铁路1200公里以上。  相似文献   
64.
瓦窑堡会议"抗日反蒋"的提法不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抗日反蒋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互相矛盾、难以统一的。之所以在瓦窑堡会议上坚持"抗日反蒋"方针,主要原因是阶级对抗,对蒋介石的仇视心态难以化解;信息闭塞,对外界形势的变化缺乏了解;阶级斗争的思维仍起着主导的作用,难以立即适应发展了的实际。  相似文献   
65.
拥蒋抗日策略既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关键,又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契机,它远承遵义会议,近承西安事变,近启抗日战争的胜利,远启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承前启后、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66.
谷雨 《广东党史》2007,(6):18-22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调停下,蒋介石基本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停止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于是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表面看,张学良从接替他父亲张作霖的帅印以来,从"拥蒋易帜"到"逼蒋抗日"到"送蒋回京",处处都体现了其对蒋的"赤诚之心"。尽管在"逼蒋抗日"中的那份"赤诚之心"蒋难以接受,但以事件本身来看,张学良还是要拥蒋成为领导全国军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真正"领袖"的,但实际上,张学良对"领袖"的"非  相似文献   
67.
宋磊 《统一论坛》2009,(2):F0002-F0002
2009年3月17日,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蒋正华会见访问团一行。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秘书长朱京光主持座谈会、副秘书长王冀军参加座谈会。访问团在北京拜会了中央统战部.国台办、国侨办,并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访问。  相似文献   
68.
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一张领袖的照片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他随身珍藏这张照片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几十年来,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世界冠军”,而把那段辉煌历史尘封在自己的记忆中,从未显山露水,直至近日被发现才向人透露——  相似文献   
69.
蒋渭水是日据时期台湾本地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经历总督府医学校、文化协会、民众党三个人生历史阶段,其反殖民斗争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政治上定位于中间偏左派。在为争取台湾人政治权益而斗争的同时,蒋渭水身上还体现出广大台湾民众所具备的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抵制殖民同化政策的坚韧民族性格,历史的事实足以证明所谓日据时期台湾社会走向“脱中国化”的“台独史观”是多么的荒谬。  相似文献   
70.
日据时期台湾民族运动中 ,不同阶层的台湾民众因经济地位、知识经历和思想意识的不同 ,而产生不同的派别 ,从而在民族运动中发展出路线之争。本文即以台湾民众党为例 ,从林献堂、蒋渭水的比较研究的角度 ,探讨日据时期台湾民族运动中两条路线的矛盾和斗争 ,并力图借此揭示台湾民族运动曲折历程之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