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72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4篇
法律   89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37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目的 观察补肾安胎冲剂对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小鼠胚胎丢失率和蜕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 采用Clark经典RSA小鼠模型,将RSA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肾安胎冲剂低剂量(11.7 g/kg)组、补肾安胎冲剂高剂量(23.4 g/kg)组,黄体酮胶囊(156 mg/kg)组,另取正常妊娠小鼠作为正常组,每组8只。末次给药后,处死小鼠,计算胚胎丢失率;光镜下观察蜕膜组织血管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蜕膜组织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olubl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sVEGFR-1)的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小鼠蜕膜组织中VEGF、VEGFR-2及sVEGFR-1 mRNA的表达。结果 补肾安胎冲剂能改善蜕膜组织血管形态学变化,升高蜕膜组织中VEGF和VEGFR-2蛋白含量,降低sVEGFR-1蛋白含量;能显著降低RSA小鼠胚胎丢失率(P<0.05),升高蜕膜组织中VEGF和VEGFR-2 mRNA表达水平,降低sVEGFR-1 mRNA表达水平(P<0.05),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 补肾安胎冲剂对RSA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VEGF及其受体,改善蜕膜组织血管重铸有关。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丹皮酚(Paeonol,Pae)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释放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阐明Pae抑制VECs黏附功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组织块预消化贴壁法分离培养VECs,采用LPS诱导VECs炎性损伤;健康大鼠灌胃给予Pae制备含药血清,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Pae的含量;RT-PCR法检测TLR4mRNA的表达;凝胶迁移试验检测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CAM-1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TNF-α的表达。结果 Pae含药血清(2.5,5,10μg/mL)作用于LPS诱导的VECs 24h,可抑制VECs中TLR4mRNA和NF-κB蛋白表达,以及VCAM-1和TNF-α分泌,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其中Pae 10μg/mL的抑制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e降低TNF-α的释放和VCAM-1水平,可能是通过下调LPS诱导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epatitis B virux x gene, HBx)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 VEGFR3)基因与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相关性,以及叶下株水提物(aqueous extract of phyllanthus urinaria L, AEP)对HBx和VEGFR3蛋白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60只Balb/c-nu裸鼠随机分为10组。分别复制转染HBx、氯霉素乙酞转移酶(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CAT)和VEGFR3基因的HepG2肝癌细胞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用AEP进行干预,以生理盐水、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作为对照,共治疗6周。观察模型复制后不同时间各组裸鼠的移植瘤生长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裸鼠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 AFP)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HBx和VEGFR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肝癌移植瘤模型复制成功。各组裸鼠体质量均随着时间显著增长。实验结束时,接种HepG2-HBx细胞的各组中,AEP处理组肿瘤质量显著低于CTX处理组(P<0.05),其AFP水平显著高于NS处理组(P<0.05),其移植瘤组织中HBx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S组(P<0.05)。接种相同肝癌细胞的各组中,AEP处理组VEGFR3表达水平最低,但与CTX组VEGFR3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P组和CTX组VEGFR3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S组(P<0.05)。对于相同的处理因素,接种HepG-HBx细胞和HepG-CAT细胞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VEGFR3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接种HepG-VEGFR3细胞的裸鼠(P<0.01)。结论 AEP通过直接抑制HBx蛋白和VEGFR3蛋白表达,及通过抑制HBx蛋白表达而间接抑制VEGFR3蛋白表达,达到对肝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芪白平肺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痰瘀阻肺证大鼠血清钙调节蛋白-2(calmodulin-2,CAM-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影响,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2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0只)、模型组(60只)、芪白平肺胶囊预防组(芪预组,40只)、芪白平肺胶囊治疗组(芪治组,40只)、尼可地尔预防组(尼预组,40只)、尼可地尔治疗组(尼治组,40只)。采用连续4周的强迫游泳、烟熏和低氧应激的复合方法复制COPD痰瘀阻肺证大鼠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在实验第4周、第8周、第12周各处死20只大鼠,检测血清CAM-2和VEGF水平;芪预组和尼预组均在模型复制同时预防性给药4周,分别在实验第4周、第8周各处死20只大鼠,检测血清CAM-2和VEGF水平;芪治组和尼治组均在模型复制结束后连续给药4周,分别在实验第8周、第12周各处死20只大鼠,检测血清CAM-2和VEGF水平。结果 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因素和时间因素对大鼠血清CAM-2和VEGF水平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第4周、第8周、第12周,模型组大鼠血清CAM-2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血清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与同时间模型组比较,尼预组和芪预组大鼠血清CAM-2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VEGF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同时间尼预组比较,芪预组CAM-2水平显著升高(P<0.05),VEGF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同一时间模型组比较,芪治组和尼治组大鼠血清CAM-2水平显著升高(P<0.05),VEGF水平显著降低(P<0.05);在实验第12周,芪治组大鼠血清VEGF水平显著低于尼治组(P<0.05)。结论 芪白平肺胶囊和尼可地尔预防性给药和治疗性给药均可调节COPD痰瘀阻肺证大鼠血清CAM-2和VEGF的异常,芪白平肺胶囊的远期效应优于尼可地尔。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Smad信号通路探究黄芪葛根汤与远志汤合方抑制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间质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7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糖脉康颗粒)、黄芪葛根汤与远志汤合方1组(简称“合方1组”)、黄芪葛根汤与远志汤合方2组(简称“合方2组”)。空白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第29天给予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其他组喂食高脂饲料,第29天给予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连续灌胃49 d。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主动脉的组织形态。检测各组大鼠血糖和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波形蛋白(Vimentin)、Twist1、TGF-β、锌指转录因子1(Snail1)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1c,SREBP-1c)和主动脉Smad-2、Smad-3蛋白表达水平;采用qRT-PCR法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4,Glut-4)、Vimentin、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SREBP-1c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HbA1c、TG、LDL-C、Vimentin、Twist1、TGF-β、Snail1、SREBP-1c、Smad-2、Smad-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HDL-C、Glut-4、AMPK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合方1组、合方2组大鼠血糖、HbA1c、TG、TC、LDL-C、Vimentin、SREBP-1c、Twist1、TGF-β、Snail1、Smad-2、Smad-3水平显著降低(P<0.05),HDL-C、Glut-4、AMPK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黄芪葛根汤与远志汤合方抑制主动脉内皮细胞间质化的作用与其参与主动脉TGF-β/Smad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6.
目的 基于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介导的JAK2/STAT5信号通路探讨百会、大椎刺络促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新生的调控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SD雄性大鼠1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刺络治疗组、刺络+EPO拮抗组,每组30只;正常对照组不进行手术,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而不插线栓,模型对照组、刺络治疗组、刺络+EPO拮抗组采用改良的Zea-Longa法制备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 model,MCAO/R)大鼠。模型制备后刺络治疗组、刺络+EPO拮抗组采用“百会”“大椎”穴刺络进行干预,刺络+EPO拮抗组在针刺前将脂质体-siEPO2复合物按5 mg/kg剂量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使之进入合成EPO的靶细胞,在细胞内引起针对EPO的RNA干扰效应。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皮质病理形态,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中EP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中P-JAK2、P-STAT5、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及刺络+EPO拮抗组大鼠脑皮质病理损伤严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刺络治疗组大鼠脑皮质病理损伤明显改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脑皮质中EPO、VEGF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JAK2、P-STAT5、VEG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刺络治疗会进一步增强这种趋势;与刺络治疗组比较,刺络+EPO拮抗组大鼠脑皮质中EPO、VEGF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P-JAK2、P-STAT5、VEG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通过百会、大椎刺络能上调MCAO/R模型大鼠EPO的表达水平,激活JAK2/STAT5信号通路,促进下游VEGF的表达而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的新生。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木丹颗粒对高糖环境下人血管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e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信号通路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木丹颗粒组,每组10只,制备含药血清;将正常组含药血清加入正常糖浓度培养内皮细胞,模型组及木丹颗粒组分别加入高糖培养内皮细胞;采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 HO-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rf2、HO-1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VEGF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Nrf2、HO-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VEGF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 〖JP2〗木丹颗粒对高糖环境下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Nrf2/ARE信号通路的表达、降低VEGF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血管软化丸对miR-17-5p及其下游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lisin/kexin type 9,PCSK9)/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VLDLR)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揭示血管软化丸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作用机制。方法 细胞实验:通过加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构建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模型。根据不同干预方法将细胞分为4组:模型组、miR-17-5p抑制剂组、血管软化丸高剂量含药血清组和低剂量含药血清组;干预后检测各组细胞活性以及细胞miR-17-5p、VLDLR和PCSK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动物实验:根据不同干预方法将小鼠分为模型组、miR-17-5p抑制剂组、血管软化丸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干预8周后检测小鼠外周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和小鼠主动脉miR-17-5p、VLDLR和PCSK9表达水平,并观察各组小鼠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 细胞实验:与模型组比较,miR-17-5p抑制剂组,血管软化丸高、低剂量含药血清组血管平滑肌细胞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血管平滑肌细胞的miR-17-5p和VLDL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血管平滑肌细胞的PCSK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动物实验:与模型组比较,miR-17-5p抑制剂组和血管软化丸高、低剂量组外周血清中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主动脉miR-17-5p和VLDLR 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CSK9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病理学观察发现模型组小鼠主动脉管径厚薄不均匀,内膜不光滑,管腔内可见明显AS斑块形成,斑块内可见浅染无定形物和钙化颗粒物,部分AS斑块截面积大于主动脉截面积。miR-17-5p抑制剂组和血管软化丸高、低剂量组AS病变程度明显较模型组减轻。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汤对抑郁模型大鼠延髓、脊髓及胃粘膜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的影响,探讨疏肝和胃汤改善抑郁状态及胃肠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00只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模型组、百优解组及疏肝和胃汤大、小剂量组。采用慢性心理应激加孤养法制作抑郁模型,共计造模4周。在第3周,百优解组及疏肝和胃汤大、小剂量组分别予以0.36mg/(kg·d)、20g/(kg·d)、10g/(kg·d)体重给药,生理盐水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分2次灌胃。在第4周结束后,使用内固定法取大鼠延髓迷走神经背核部位的脑、胸髓(T6~T8,根据脊神经定位)及胃粘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上述部位VIP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延髓、脊髓中VIP阳性表达明显下降,胃粘膜VIP阳性表达明显上升,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2周后,疏肝和胃汤大、小剂量组和百优解组大鼠延髓、脊髓组织中VIP阳性表达显著上升,胃粘膜VIP阳性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其中,疏肝和胃汤大剂量组与百优解组延髓中VIP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脊髓与胃粘膜中VIP含量与百优解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疏肝和胃汤可能是通过增加延髓、脊髓中VIP的表达,降低胃黏膜中VIP的表达,双向调节"脑(延髓)-脊髓-胃"脑肠轴通路中VIP的含量,达到改善抑郁状态与胃肠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杨明  张伟  王丹  吴松  李健全 《刑事技术》2015,(3):240-241
迟发型外伤性脑内血肿是指头部外伤后,CT检查未发现异常但再次检查时发现脑内血肿,或于清除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发现新血肿。本文介绍了一起迟发型外伤性脑出血的特殊案例,并就发病的机制及相关法医学鉴定进行探讨。某男与他人纠纷时头枕部被撞,头痛呈进行性加重征象,但头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3 d后驾车途中突然昏迷,迅速死亡。尸体解剖检见颅内大量血肿形成,病理镜下证实为新鲜出血,排除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病。因迟发型脑内血肿多发于伤后24 h内,本案例外伤后3 d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属迟发型外伤性脑出血的特殊罕见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