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4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43篇
中国共产党   71篇
中国政治   96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佚名 《党建文汇》2005,(3):49-49
孙中山等人之所以不能把来之不易的革命政权牢握在手,原因颇多,让出政权,并非孙中山一时的决策失误。  相似文献   
182.
李永春 《求索》2007,(9):224-226
自日本提出对华“二十一条”要求,中日交涉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国内舆论集中在交涉的起因、日本要求的内容、袁世凯政府如何答复,以及会议交涉的进展情形;并一再要求政府当局公布日本要求,以便逐条拒驳,共筹对付之方,为政府外交之后援。但出于日本方面的压力及防止国民“干预”政府外交的考虑,政府当局尽量控制乃至压制过激舆论,使之不碍及交涉“和平解决”。因而在交涉期间政府外交与社会舆论的关系极为微妙。  相似文献   
183.
在北洋政府四十余位内阁总理中,熊希龄的名字屡屡被后人提起.这固然与他组织了一个第一流人才的内阁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他亲自副署了解散国民党与国会的命令分不开.对于一个追求政治民主且具有理想和抱负的国务总理来说,是什么原因使他做出了有违于民心、有背于共和的举动?过去人们往往将熊希龄看做是袁世凯的政客,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但事实并非如此.熊希龄此举,与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热河行宫盗宝案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4.
自导的苦痛     
乐朋 《唯实》2002,(6):77-78
人活着免不了悲欢苦乐。而有些悲剧和苦痛 ,却又不能怨天尤人 ,全是自我诱导所致。用句俗语说 ,叫自作自受 ,自酿苦酒自家喝。1 91 6年 6月 6日 ,一代枭雄袁世凯在举国一片声讨中忧惧而死。大限将至 ,袁世凯心有不甘地大呼 :“杨度误我 !”怪罪旷世奇才杨度给他出了恢复帝制的馊主意。据说杨度听此传闻 ,被逼无奈 ,撰下一联为自己辩白 :“共和误民国 ?民国误共和 ?百世而后 ,再平是狱 ;君宪负明公 ?明公负君宪 ?九泉之下 ,三复斯言。”在杨度看来 ,不是他的君主立宪主张辜负了袁世凯 ,反是袁世凯大大辜负了君主立宪。九泉之下的袁世凯 ,怕是…  相似文献   
185.
孙伟锋 《南风窗》2011,(22):100-100
晚清是一个积重难返的时代,用鲁迅的话说是一个搬动椅子都要流血牺牲的年代,于是才有了高昂的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流亡海外、光绪帝软禁瀛台的立宪成本;晚清又是一个常为新的时代,《清帝逊位诏书》的应运而生让中国避免了法国大革命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命运,温良恭俭让地实现了权力的交接,不啻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传统的史观里,《清帝逊位诏书》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但如果我们以宪法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份逊位诏书,可能会别有洞天,高全喜老师的《立宪时刻》以其一贯的政治宪法学  相似文献   
186.
赵博渊 《南风窗》2010,(14):80-82
一个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内无支持,外无盟友,前景是危险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才是朝鲜求存之道所在。  相似文献   
187.
《法制博览》2011,(19):61-63
谈到“二十一条”,我们通常有一个定论,即袁世凯为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甘心出卖国家主权。那么,事实是否如此?“二十一条”的签订,是袁世凯甘心卖国,还是被迫妥协?  相似文献   
188.
辛亥革命爆发后,东北也是政局动荡,这时候的张作霖已是关外练兵大臣,赏戴花翎。朝廷如此皇恩浩荡,就指望着张作霖能知恩图报。张作霖从来不是大清朝的忠臣,眼见到清王朝气息奄奄,他才不会殉葬呢:“妈拉个巴子,这江山姓爱新觉罗,又不是我老张家的。”  相似文献   
189.
炒作     
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却可以把人带进去。被钱带进坟墓的屡见不鲜,被埋葬在自己嘴中的,却鲜有所闻。  相似文献   
190.
赵焰 《法制博览》2010,(7):54-55
1915年春天过后,袁世凯的身体明显地虚弱了。当然,这一切,都是搬入中南海之后的事情——自从住进中南海之后,在这个到处都是帝王遗迹的园子里,袁世凯总是感到内心不太踏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