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8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69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1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三月中旬以来,西藏与北京奥运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两个本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被一些媒体和政客硬拉到一起。中国政府制止"藏独"暴力活动的正当行为,成了它们攻击所谓中国人权状况的把柄;捣乱奥运圣火传递的暴力举动,却得到一些西  相似文献   
32.
罗杰鹦 《思想战线》2004,30(1):60-64
德曼的解构阅读理论否定文学批评的人文层面,而布鲁姆则高度重视文学批评的人文品质,主张在误读论中融入人的主观心理因素,这是他们最大的不同点,但对文本意义不确定性的观点,则是耶鲁学派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33.
王庆奖 《思想战线》2004,30(4):84-87
文本是现实存在与人类理解之间的中介 ,而阅读行为是文本与人类的理解之间的桥梁。有什么样的阅读方式 ,就会有什么样的理解方式 ;有什么样的理解方式 ,就会有什么样的存在方式。在特定文化背景下阅读所形成的集体记忆最终构成了其文化的一部分 ,且通过对民族文化的语文经验的解读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34.
网络时代政策“误读”现象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姣娥  王国华 《求实》2012,(2):63-66
政策"误读"是网民对公共政策的关注由自发到自觉,政策态度由消极批判向积极批判发展的过渡阶段,是网民对公共政策目的、政策内容或政策措施等的质疑和消极批判倾向,它表现为"政策正向解读误差"和"政策反向解读偏误"两种主要形式。政策"误读"是政策批判迁移、政策认知定势与政策沉淀后滞效应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矫正政策"误读"要发挥公众、政府、决策部门和媒体的合力。  相似文献   
35.
熊剑平 《各界》2014,(2):79-82
苏秦(?~公元前284年),字季子,东川洛阳人,受封“武安君”,战国时著名的战略间谍。苏秦出身普通,后来因“游说诸侯以显名”,并在战国末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6.
杨玉荣  龚耘 《理论学刊》2012,(11):102-106
关于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北洋海军腐朽"。但"北洋海军腐朽"说的论据并不充分、扎实。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误读甲午海战的败因,乃是由于受了层累史观的影响和思维方式的限制,并与记忆建构的需要、政治斗争的考虑以及国民心理的认同等等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37.
曾晖 《廉政瞭望》2014,(1):64-65
<正>在媒体以"一把辛酸泪"为题对桃子的3年"选调生"经历进行报道后,一场舆论漩涡席卷开来。一夜之间,她俨然变成了不安于现状的基层公务员"抗命"的象征。有人表达力挺,但更多人却是口诛笔伐。桃子始料未及,她说自己被误读了。  相似文献   
38.
公务员与纳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存在着一些误读现象,其中"我们纳税人养活了你们公务员"的影视台词在警察日常执法中引起了社会公众对执法合法性和执法威严的怀疑,导致阻扰执法、甚至暴力抗法,亟需在学理上进行梳理。通过对2014年"两会"期间网民热议"公务员加工资"现象的分析,展示出九类误读的表现。妥善解决这些误读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治作用。  相似文献   
39.
一1927年2月25日,鲁迅在给章廷谦的信中说:"我不想做‘名人’了,玩玩。一变‘名人’,‘自己’就没有了。"真是无奈之言。没有"名"的人,总觉得人之"有名"是很风光的事,但真到了"有名",如果不是想借虚名来骗钱或牟利,其实是很苦恼的。因为各色人等都要来这"名"上蹭一蹭,或托名以营利,或借名以自炫,或遭拒而恼怒,或仰慕而纠缠,或谬托知己强作解人,或有意贬抑以显其能。总之,"有名"便多是非,名气越  相似文献   
40.
《法制博览》2010,(1):4-4
据清朝文献的记载,慈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手里还握着—份刚刚发行的报纸,这至少说明慈藩是关注世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