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2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52篇
世界政治   6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法律   177篇
中国共产党   968篇
中国政治   684篇
政治理论   142篇
综合类   11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304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近10年来,在官员中倡导学习,成为中共执政的一个醒目动向。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已演化为一个制度性的样本,地方政府的读书学习热情也被激发出来。《隙望东方周刊》与《中国图书商报》联合在黑龙江、江苏、重庆、广东、陕西五省市,选取了县处级到厅局级的100名官员作为样本,围绕阅读问题展开调查。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倡导者、决策者和执行者,官员们的读书状况怎样?他们喜欢读哪类书?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242.
被书击倒,很甜蜜也很充实。一生中这样的感觉屈指可数,这次读王重旭的《读书献疑》,又一次体验了被书击倒的感觉。10年前,作者在报纸上开了一个“侃大山集”的专栏,谈人生的各种问题,他本想自己开个路,别人跟上来,他就罢手。路是开了,别人却没跟上来,读者又每期如饥似渴地等着看,他只好硬着头皮写下去。许多人在这个专栏的文章发表时就定期剪报。后来,他把专栏  相似文献   
243.
读书有感     
说起读书,我以为:或为职业所读,或为兴趣而读;或为一时所读,或为终身而读……无论何种读法,均有苦乐。虽难以言表,但却令人忘怀。  相似文献   
244.
《长江论坛》2010,(3):F0003-F0003
爱读书,读好书,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在“世界读书日”(4月23日)来临之际,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武汉行政学院开展了“荐书、读书、品书、评书”交流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了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大家以支部为单位推选出自己喜爱的书籍,并以短小精悍的笔触,勾勒出阅读过程中最精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245.
陈少敏 《民主与法制》2010,(Z1):147-147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在浩瀚的读书人海中其读书的方式方法却是情形各异。就读书的目的而言,有的是为服务于社会,贡献与人类;有的则是为自己营造安乐窝而准备材料;有的却是为自己的前程而涂脂抹粉。就读书的形式而  相似文献   
246.
<正>时下,许多领导干部的办公室里,都摆着一排高大的书柜,里边放的大都是成套的精装书。至于书柜里放些什么书,《人民论坛》杂志社曾经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过一次"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按  相似文献   
247.
书中笔迹     
<正>泡一杯香茶,翻开一本书,任由思绪飘飞在散发着浓郁墨香味的字里行间。我爱看书,也写些文字。也许是日常写惯了手,读书时总不忘拿着笔,每每看到好的文章,好的句子时,总舍不得放下,反复地看,默念,并随手工整地划下,仔细体味揣摩,领会其中的精髓。若是读到了感动之处,更是要在旁边的空白处乱涂些当时  相似文献   
248.
《党建》2010,(4):52-52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7日下午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在线访谈中有网友表示,现在不少年轻人都觉得在读书方面不足,并向温家宝总理请教怎样读好书的问题。温家宝表示,关于读、书心得,自己有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249.
《半月谈》2005,(2):1-1
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司法局与越南老街只有一河之隔。该局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队伍,培养干警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半月谈》一直被他们看作学习方面的良师益友。在一封写给本刊编辑部的信中,该局干警马实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250.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散文集《干校六记》 ,到前年面世的《我们仨》 ,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大家风格 ,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杨绛的名字已如星光闪耀 ,她的《我们仨》一版再版 ,至今热度不减 ,这更让许多读者感受到了“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 ,杨绛仍然大家风范 ,难怪夏衍发出过“你们捧钱钟书 ,我捧杨绛”的声音。正是为了对夏公这一呼吁的一声微弱的呼应 ,笔者创作出版了《杨绛传》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1月版 ) ,自己在写作这部关于杨绛先生的第一本传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