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9篇
法律   27篇
中国共产党   300篇
中国政治   214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山东阳谷、临清两地在发展规划鼓励下,大张旗鼓地打造“西门庆故居”、“西门庆宅院”。古代小说中塑造的一个历来被指斥为地痞恶棍的人物,竟然被地方政府拿来作旅游业招牌,令人痛心,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32.
美国的每一家Inn(旅馆),无论大小,只要你住进去,差不多都有一份它所在区域的地图给你,上面有对这个地区的各种介绍。到达Oak Park后,我们也同样从那个Inn索要到了地图。哇,海明威的故居就在这附近啊,我一定要去看!我欢呼着向L喊。实在说,L压根就对这些东西没兴趣,他是"被逼无奈"才陪  相似文献   
133.
我们不仅要重视对"正面名人"故居的保护,而且也要重视对"反面名人"故居的保护,因为"反面名人"故居也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也是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并且,"反面名人"在某一阶段或某些问题上也有"正"的一面;其"反"面能带给世人更多的思考和启迪;随着更多档案的解密和人们认识的更加理性,有些"反面名人"经过若干年后很可能就变成了"正面名人"。所以,在某一时期简单地以"正面名人"还是"反面名人"来决定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否,是立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34.
谢璐 《江淮法治》2012,(4):26-26
新春伊始,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给温馨祥和的龙年春节带来了极不和谐的一笔。目前,位于北京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已基本拆除,剩下的只是矗立在废墟里的几根房梁,现场再也找不到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夫妇回忆梁思成故居时所称的“封闭但宽广的院子”、“几株开花的树”和“每边一排单层的住房”。回想梁思成夫妇曾为我国古建筑保护所作出的万般努力,他们为老北京城墙的一砖一瓦奔走流泪,却保护不了自己的故居。这其中又有多少的伤感与无奈啊。  相似文献   
135.
陈永坤 《政府法制》2012,(35):45-45
若论最短的信,当推我国文学大师郭沫若的一封“无字信”。郭老学识渊博,并擅长书法,全国各地都留有他的笔迹。1963年。山东省郓城县城关卫生院改建时,院领导决定这个院名要请名人来写..想来想去就想到了郭沫若。于是,就以郓城县城关卫生院的名义给郭沫若去了一封信,请他题写院名。不久,便接到郭老回信。拆开一看,信封内却空空如也,并没有郭老的题字。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36.
吴琼 《党史文苑》2002,(4):23-25
熟悉中共党史的人都知道,蒋介石在北伐战争期间就开始秘谋“清党”,因为当时年轻的共产党政治上不够成熟,不能及时洞察其奸,以至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对于蒋介石的阴谋,并非昕有的人都蒙在鼓里。郭沫若对此就有清醒的认识,并进行了“笔伐”,他在1927年初写下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中,第一个震聋发聩地喊出了打倒蒋介石的口号!  相似文献   
137.
国内外大事     
《新湘评论》2004,(9):53-53
  相似文献   
138.
《理论与当代》2004,(2):40-40
袁良骏在2003年12月10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撰文指出: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鲁迅和郭沫若的一桩公案。1928年初,后期创造社的几位新锐分子冯乃超、李初梨等,为了推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竟然将自己的“盟友”鲁迅当成了绊脚石,向鲁迅发起了猛攻。猝不及防的鲁迅开始有点  相似文献   
139.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郭沫若在梁启超提出"新史学"之后探讨近代中国史学发展途径并批判了"整理国故"后的创新之作,具有"例示研究古史的一条大道"的重要意义。该书通过甲骨文、金文及古典文献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以及通过中国古代历史来"考验辩证唯物论的适应度"的尝试,确曾对古代历史的真相具有"摸着一些边际"的学术价值。回顾《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所引发的长时间的批评与争论固然非常必要,但是在学术语境有了很大变化的今天,这部著作带给我们的启示仍然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0.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界的一些领导职务.受这些身份的影响,他在20世纪5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大量的“科技”理念和意象.以往,学界对这类科学诗关注不足,偶尔的研究也往往只注意这类诗的“政治性”内容.事实上,除政治身份之外,郭沫若还具有“公共人物”的身份,从这一视角切入,可以重新考察郭沫若这时期的诗歌创作,亦可获得相对丰富的理论阐释和新的意义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