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93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各国政治   156篇
工人农民   53篇
世界政治   348篇
外交国际关系   465篇
法律   1921篇
中国共产党   1629篇
中国政治   3533篇
政治理论   893篇
综合类   129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294篇
  2014年   921篇
  2013年   794篇
  2012年   933篇
  2011年   850篇
  2010年   769篇
  2009年   969篇
  2008年   757篇
  2007年   548篇
  2006年   524篇
  2005年   396篇
  2004年   283篇
  2003年   324篇
  2002年   313篇
  2001年   245篇
  2000年   250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2005年至2007年,某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受理涉及银行资金被骗的金融类诈骗案件近20件,银行被骗资金人民币36亿余元,造成损失达20亿余元,涉案罪名包括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金  相似文献   
992.
爆发于去年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次贷)危机正逐步演化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人们在关注美国金融危机究竟如何影响中国经济的同时,也在思考美国政府庞大的金融拯救计划,终将给中国的宏观调控带来哪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93.
《前进》2008,(5):F0002-F0002,I0001
国家开发银行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使命,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把自身的融资优势与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形成社会金融化和金融社会化的合力,有力地支持山西民生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但是,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普遍存在二元结构特色,大量研究都表明了这种金融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会长期存在。要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现代金融制度。就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问题。本文就二元金融结构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与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关系进行梳理,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5.
2008年12月15日,是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海峡两岸终于实现了全面、双向、直接三通,两岸民众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两岸三通成为了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里程碑,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我国北方最大的  相似文献   
996.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具有体制转轨周期长、双重体制与机制真空并存、高频率的制度变动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强大,经济的金融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金融产业的地位日益重要,战略性充分显现,特别是在国际竞争中成为决定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金融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急迫与重要。  相似文献   
997.
1999年欧元产生时,许多观察家纷纷预言,欧元很快将成为可以与美元相匹敌的世界货币,并在全球金融领域发挥与美元同等重要的作用。然而,事实却是欧元的成就远远低于这种预期,世界货币的权力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998.
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和以同行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为主体的金融市场体系。随着贷款限额管理的取消和存款准备制度的改革,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也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这一系列的金融变革都影响着企业的投融资行为。  相似文献   
999.
金融危机后,各国在银行风险处置的理念和处置措施上已取得一定共识,但由于国情差异,各国相应具体制度设计有所不同。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在相当程度上是监管俘获的产物,银行风险处置立法可以缓解监管俘获问题,但同时也应充分意识到处置机构之间可能涉及机构竞争与利益冲突问题。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与《金融稳定法(草案)》在部分吸收域外风险处置措施的同时,制定了银行风险处置机制,但这些规定仍存在一定缺陷,并可能影响相应制度建构的客观实现效果。路径依赖和公共选择理论可以作为理论工具,分析我国银行风险处置的立法模式选择和深层次的制度考量。从形式与实质双重角度而言,立法模式、处置机构的权力配置、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平衡,涉及不同主体在风险处置规则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力量对比并且影响条款的最终内容。故此,应通盘考虑银行风险处置制度的建构与立法目标,以更好地实现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