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30篇
中国政治   93篇
政治理论   32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71.
上海交通大学时期的钱学森,在人生志向上立志报国,踏上了航空航天之路;在思想觉悟上追求进步,铸就了爱党爱国之魂;在科学方法上求真务实,奠定了严谨治学之基;在知识结构上文理相通,孕育了全面成才之道。考察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时期的求学经历发现,在交大精神的感召下,钱学森走上了从事航空航天研究之路。交通大学时期是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世纪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及人才培养机制对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2.
沈晓丹 《前进论坛》2011,(11):45-46
1968年,我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甘肃农村,将所学专业知识用于中国农村实际,从事科普工作8年。1976年,我被调到广西科委科普处,从事科协恢复及省级学会的组建与管理。1979年,我考上中国人民大学,于1982年到中国科协,  相似文献   
73.
早就听说写作名人传记有所谓的“真名人,假故事”,这些故事是“根据名人的性格和当时的场景,依据逻辑推理写出来的”,这叫“文学虚构”,目的是加强“感染力”,达到“励志”的目的。尽管这种写作手法迄今仍有作家以为可取,我却以为必须摒弃?真实才有感染力。凭空虚构的故事,除了扰乱人们的视听之外,还将给后世留下艰难的辨伪考证工作。  相似文献   
74.
我小心地打开柜子,拿出一封珍藏的信件,信封印着“中国人民解放车国防科工委”字样,左下角“钱学森”三个字的签名格外醒目,这是钱学森同志15年前给我的一封回信。再读此信,追思故人,钱老的音容笑貌与谆谆教诲,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75.
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发出的公开信这样说  相似文献   
76.
孟红 《协商论坛》2010,(9):53-56
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他们个个学贯中西,气震中外。20世纪60年代,他们被周恩来总理称为科学家中卓有成就的"三钱"。"三钱"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大都在留学海外如饥似渴的求学与科研中度过,他们虽然身在海外,心中却一刻未忘记祖国,学成以后义无反顾回归祖国是他们共同的选择。然而,当时环境极为复杂,三位科学家的回国之路可谓一波三折,甚至是斗智斗勇、险象环生。  相似文献   
77.
《福建理论学习》2012,(1):48-48
1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召开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缅怀和追思科学大师钱学森的丰功伟绩,总结和梳理他的科学思想,继承和弘扬他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8.
面孔     
《廉政瞭望》2012,(4):8-8
蒋英:钱学森夫人辞世2月5日上午,著名声乐教育家、钱学森夫人蒋英因呼吸系统、心脏衰竭去世,享年93岁。蒋英生于1919年12月,浙江海宁人,中国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生前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作为一位科学家的妻子,蒋英60多年来一直默默站在钱学森背后,支持钱学森的科研工作,是我国航天科学事业发展的“幕后功臣”。  相似文献   
79.
蒋英 《新湘评论》2012,(4):53-55
他曾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他曾是美国空军发展规划的主要撰写者,他曾是中国导弹研制的技术负责人,他是蒋英的丈夫。让我们听一位妻子的讲述,一起走进钱学森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80.
张和生 《求索》2012,(4):252-253,155
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教育本质问题。我国对教育本质问题的千年求索,不断深化了人们对教育内涵及其功能的认识,使教育走向更加理性和人性。转型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教育正在面对全新的情况。本文试图从人的自身发展的终极价值、教育与市场的关系、教育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等方面定位教育,探讨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