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91篇
中国政治   37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李熙宗 《黄埔》2013,(3):6-6
发扬黄埔精神,是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建会宗旨,是黄埔同学应该身体力行的义务和责任。什么是黄埔精神?我看应该是爱国革命!为什么说爱国革命是黄埔精神?首先,我们应该从黄埔军校的诞生说起,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时,孙中山先生视察了黄埔军校后在作报告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我们今天要开办这个学校是希望什么呢?就  相似文献   
142.
李克农,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是隐蔽战线卓越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中国共产党早期隐蔽战线斗争的光辉代表。周恩来曾把他与钱壮飞、胡底并称为党的情报工作“龙潭三杰”。凭着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李克农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为保卫党中央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一次接见外宾时说:“李克农是中国的‘大特务’,只不过是共产党的‘特务’。”  相似文献   
143.
湘籍革命烈士邓中夏曾说:“觉悟的门前,便是刀山剑树。我们是开呢,还是不开呢?”邓中夏用宝贵的生命、不屈的奋斗、满腔的热血、英勇的胆识,给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最坚定的答案,义无反顾投身到伟大的革命事业中,践行了信念追求和远大理想,实现了人生最大的觉悟和人格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4.
许玉庆 《春秋》2012,(1):8-11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是我国杰出的记者、新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民国时期曾作为《大公报》通讯记者投身于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卒十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兼党组书记等职.“文革”时期惨遭监禁,备受折磨和摧残。  相似文献   
145.
冯中华 《党史文汇》2005,(11):48-50
冯达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杰出将领、优秀共产党员.他先后任红七军二纵二营营长、 58团团长,红八军代理军长,新四军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教育长、新二支队副司令员等职,是新四军的一位高级指挥员.冯达飞烈士虽已长眠地下 63年,但他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付出的牺牲将永远为后人铭记.  相似文献   
146.
粟裕是我军杰出的高级将领,是一个真正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共和国大将.他虽然从未进过军校,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粟裕将军善于学习和应用毛泽东军事思想,不断积累战争经验,掌握战争规律,最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常胜将军.更为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粟裕将军自觉以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武装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一心以党和革命事业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名利,是中国共产党人无私的光辉典范.其中,粟裕将军两次辞让司令的故事,一时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  相似文献   
147.
刘明钢 《党史博采》2009,(11):29-32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习仲勋与齐心结为夫妻,并将爱情融入毕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心心相印,患难与共,携手度过58个春秋。他们是光荣的,他们是幸福的。齐心在回忆录中写道:在我和仲勋同志相伴的日子里,我一直把他对我说的"工作好、学习好,一切事情都处理好"当作人生的座右铭。年轻的时候,我对他的这三句话不能完全理解,有时甚至感到太抽象。可到了现在,回想起仲勋同志的话来,才深深地领悟到了这些话的含意。我觉得能够和我崇敬的师长、丈夫和挚友——习仲勋同志生活在一起,过一辈子,是无比幸福的。  相似文献   
148.
高翠 《党史文汇》2007,(3):14-18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革命作家、记者。她从1929年初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踏上中国的土地,到1950年与世长辞,一直献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她说:“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才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了。不知是什么缘故,在哪儿,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  相似文献   
149.
井人 《党史文汇》2007,(12):49-50
说起杜惠,这个秀气的川妹子可是延安中国女子大学里小有名气的人物。她原名叫邓惠君,因为酷爱古代诗词,尤其是杜甫的诗,便把名字改为杜惠。正是受杜甫等人的爱国主义诗篇的激励,十几岁的她带着党组织的介绍信,孤身一人从四川来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成了众口称赞的女战士。  相似文献   
150.
重庆解放前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的绝大多数革命志士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牺牲前,烈士们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下了一份秘密文件.在文件中,烈士们对党提出了8条意见,这份文件因此被后人称为“狱中八条”.这份文件至今从未完整公开过.“狱中八条”是饱含着烈士们血与泪的对党的嘱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