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9篇
法律   76篇
中国共产党   222篇
中国政治   275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3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79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何涤宙 《廉政瞭望》2011,(10):56-56
1935年初,红军战士,后任红军大学教务部主任的何涤宙享受了“小资情调”的“遵义十日”,而此时,正值“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关头,他的日记没有详写群众大会和毛泽东讲话等重大题材,只是记载一些文体活动及琐碎小事,从一个侧面生动盎然地反映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相似文献   
172.
在五四时期众多女性题材创作中,巴金与郭沫若独树一帜,为我们创造了截然不同而又曲妙同工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他们创作的女性题材作品的深入分析,探析作者的创作本意,解读男性作家视角下的女性群象。巴金以人道主义情怀构建女性形象,郭沫若以政治化口吻将女性书写成时代洪流中的战士,但他们以自身女性题材书写丰富和拓展了新时代女性群像。  相似文献   
173.
胡建君 《新民周刊》2012,(25):89-89
青春,是五月的阳光,是"同学少年都不贱"的回忆,承载着生命与希望,寄托着梦想与荣光。曹炜的创作题材正是以青春作为线索,通常用一系列写实的、跳跃的都市青年来反映一种积极乐观的蓬勃精神。画面中的形象都是青春的象征,更是时代的缩影,有一种看得见的气质和风格在里面。这几天,曹炜的个展《青年造像》  相似文献   
174.
阙政 《新民周刊》2012,(32):64-65
一路以来,各大公司"从游戏到电影"的尝试,非但不是"吃螃蟹"的初涉之勇,反而是一步步在向最传统、最主流的传播媒介和接受群体靠拢,和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小说改编电影"、"漫画改编电影"没有太大区别,正所谓风借火势,火借风威。1,革命历史题材要敌我分明;2,不能无限制放大家庭矛盾;3,古装历史剧不能捏造戏说;4,商战剧需要...  相似文献   
175.
华芳 《今日上海》2009,(3):32-33
2009年1月,三十八集影视剧《解放上海》(原名:《进城》)在冬日的晨曦中悄然关机。这部由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上海拥军优属基金会、上海海润影视制作公司联合投资拍摄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历时两个多月辗转数地的低调拍摄后,将作为庆祝上海解放六十周年的大型献礼片呈现给广大观众。  相似文献   
176.
177.
《湖北宣传》2007,(4):26-26
夏明翰烈士是经毛泽东同志亲自介绍入党的我党早期著名革命家,他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曾激励无数共产党人为争取革命胜利英勇奋斗,但他出生于秭归的史实却鲜为人知。2006以来,秭归县委与三峡日报社联合,通过大型系列报道“百年追踪夏明翰”,让秭归人民在了解夏明翰史迹中受到深刻启发和教育.  相似文献   
178.
彭丹凤 《党课》2007,(11):92-95
王先生热爱摄影创作,几年来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采风,终于完成了一个摄影专辑题材。今年9月的一天,王先生带着装有全部摄影题材的相机来到一家出版社,希望能将自己这几年来的心血出版成册。出版社审阅完照片以后,当场决定为王先生出版,只是要王先生把相机先带回去把里面的内容稍微完善一下。从出版社出来后,王先生满面春风,便准备去一家大型超市买些好吃的犒劳自己。  相似文献   
179.
张宣 《红岩春秋》2000,(1):30-34
不谈地下斗争的惊险曲折,讲的是地下生活中提臭虫、打蚊子、爬山涉水、夜宿野店的经历。像翻开一些发黄的着照片,你会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0.
历史上形成的中国与西方两大绘画理法,分别渊源于各自的哲学与美学体系,它们之间具有鲜明的差异性。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决定了中国绘画崇尚“优美”,注重表达国家的主观精神和理想,艺术创作中遵循“以诗为法”、“以书为骨”的原则,力求在绘画中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西方传统的“天人相胜”的哲学观,决定了西方绘画崇尚“壮美”,偏重描绘客观对象的外在形态,采用科学方法,塑造绘像的立体感,力求达到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的艺术效果。通过相互比较研究,有助于艺术家和鉴赏运用不同的艺术观念和方法,创造和鉴赏不同民族的绘画艺术,获得各不相同的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也有利于我们立足于本民族艺术之根,借鉴一切有益于我们民族艺术发展的外民族艺术,以创造我们新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