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147篇
中国政治   77篇
政治理论   20篇
综合类   1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尚伟 《前线》2012,(4):61-62
结合本次论坛“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主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挖掘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更真切地把握雷锋精神的本质意义,更深刻地认识雷锋的可贵之处,更充分地拓展雷锋精神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72.
王洪斌 《奋斗》2013,(7):29-29
正"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产生于开创井冈山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学习、弘  相似文献   
273.
徐特立在其一生艰难曲折的奋斗中,曾有过三次辞职,由此可以看到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教育家高尚的人格:追求光明、不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的个性;献身社会、育人兴邦的理想信念;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着想、不计个人名誉地位的崇高品质。  相似文献   
274.
杨善洲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之一。他“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献身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的精神,激励着人们特别是党员和领导干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275.
《精神文明导刊》2008,(2):60-61
人在衣不蔽体的年代,是不会想到要穿名牌的。衣服从一个基本功能性的东西转变为一种人们彰显个性、品味、身份等元素的工具,完全是人们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一种追求外化的高尚生活品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276.
历史步入21世纪,社会呈加速度向前发展,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不同于过去的任何时候,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黄牛”精神不仅仅是教师高尚师德的全部,多元的经济、国家的欣欣向荣,也决定了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艺术、扩大知识领域的同时必须致力于师德师风建设。而致力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在于拥有一颗平凡心,在平凡中孕育非凡,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展示教师职责的神圣与师德的高尚。  相似文献   
277.
曾宪明 《党史文汇》2000,(11):18-20
恽代英同志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政治家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翻阅代英同志的史料,不但被他的革命精神所折服,而且被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他短暂一生中的两次婚恋生活,是他严肃的生活作风和高尚品质的代表.其中蕴含着烈士的人生观、幸福观,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代英同志思想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78.
在德育教育中,陶冶法就是陶冶学生德育情操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创设富有德育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和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目的。结合工作实际,这里主要谈谈运用陶冶法开展课堂教学、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德育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的高尚情操及树立远大的理想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79.
周恩来同志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其高风亮节,全世界景仰。其制定的十条家规是: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十条家规是周恩来高尚人格的写照.也展示了共产党人处理家国关系的崇高境界。它不仅是周恩来的家规.也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80.
魏群  郭芳 《小康》2008,(1):46-48
公共支出结构不适应适合发展的现实要求;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社会分享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垄断供给抑制了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公共服务领域的腐败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