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29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胡桥 《新法规月刊》2014,(1):126-136
齐佩利乌斯是当代德国著名的法哲学家、公法学家。他认为,权限规范是一种对自我规范的规范。权限规范主要有三种:(1)平行权限规范与垂直权限规范;(2)中央权限规范与地方权限规范;(3)国家权限规范与超国家权限规范。权限规范的背后是组织正义或者宪法正义。权限规范不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规范或法条的总称,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范有机体或规范体系。权限规范体系不仅对于分权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是建构一个合理法秩序的支柱。齐氏把规则和正义、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对凯尔森纯粹的、极端的形式主义规范思想的超越,也是对拉德布鲁赫相对主义法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2.
声音     
《法律与生活》2014,(14):13-13
正‘二战’时日本并非侵略中国,而是帮中国摆脱美国等国的殖民。——最近,一家日资企业的社长到广东东莞工厂视察说出以上否认日本侵华的言论,引起1000多名中国员工聚集围堵抗议,要求该日方社长道歉。后来,该社长表示同意公开道歉。  相似文献   
53.
作为源自上古祭祀文化传统特殊概念的衍变,“真”在《庄子》书中的讨论,起于《齐物论》当叙事的思维框架从“人-天”模式向“物-天”模式转变之际所产生的困惑,进趋为“物化”过程中的“觉”--是为“物-天”世界的自我超越精神。《庄子》追问于“真”的思想讨论,展现了彼时学界对“天人”关系的一种新认识,同时也是催生其“道”思想发展的重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4.
哲学元典的魅力就在于其诠释的无限可能性.<庄子>哲学博大精深,对其解读也是见仁见智.到了近代,章太炎用"平等"观解读<庄子>,认为<庄子>是一种关于自由平等的救世哲学.这个认识的出现,是章氏针对近代历史所开的一剂救世的药方,同时也开了一个先河,即以现代思想去解读古代经典.  相似文献   
55.
《中国共青团》2021,(1):48-49
"共青团要做好青年思想引导工作、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2020年以来,团柳州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新时代青年思想特点和现实需要,通过青年理论武装、主题教育实践、典型榜样引路、网络新媒体引领"四管齐下",牢牢把握青年脉搏,以革故鼎新的勇气、奋发进取的锐气积...  相似文献   
56.
57.
文化与经济紧密相关,文化对于经济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山东地域齐文化与鲁文化风格迥异,古代齐国、鲁国之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状况,亦因文化风格差异而不同。通过西周齐、鲁两国都城所在地淄博与济宁两市当代经济数据的对比分析,包括文化产业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把握齐文化与鲁文化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为今后山东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生死之间,人们抵制着求生的本能欲望,克服了强者生存的动物规则,如此理智、有序,背后是什么样的力量?规矩的四维就是文化共识,道德要求,职业操守,组织规程。君子慎独,两人成行,三人为伍。凡是有人的地方,就需要规矩约束,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  相似文献   
59.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齐文化尚功利,讲求革新;鲁文化重伦理,尊重传统。齐文化、鲁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  相似文献   
60.
冯利华 《求索》2010,(4):171-173
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理论,主张在创作中运用艺术手法塑造新的意象,延长接受者的审美体验过程。苏轼、黄庭坚、惠洪等人突破传统用典局限,提出以"以故为新"为核心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影响下形成的"以才学为诗"如同"齐言喻楚",使诗歌文本"陌生化",增加接受者的理解难度。阐释者虽力图破译其诗歌典故密码,但由于情感、文化和价值取向等主观条件的差异,其所期之"以与古人相遇",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阐释文本反而会令诗歌与接受者再隔一重,产生双重"陌生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