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55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34篇
外交国际关系   43篇
法律   19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47篇
综合类   12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41.
President Bush decidedly lost the 2006 US congressional, senatorial and state gubernatorial and legislative elections, but did the Democrats win? They are somewhat revived and hopeful about the presidential contest of 2008. Their profound inner divisions, however, deprive them of capacity for sustained initiatives. Meanwhile, the imperial presidency thrives‐President Bush is defying both elite and public opinion. By escalating war in Iraq and preparing to attack Iran, we confront not just a new electoral cycle but a deepening crisis of US democracy.  相似文献   
342.
政治文化与政治冲突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治冲突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讲,不同的政治文化会形成不同的政治冲突形态:政治冲突形态不同对政治文化也会产生重塑的功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政治文化向有利于通过和平方式整合政治冲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43.
拉克劳和墨菲从人类社会对抗的永恒性角度来理解政治.他们认为对抗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而且我者与他者之间竞争的开展正是民主所必需的.在当代西方社会,阶级斗争已被各种形式的反资本主义斗争所取代,对抗的主体已趋于多元化.只要这些主体认识到新社会运动的所有参与者都是实现民主的动力与载体,他们就可以在多元而激进的民主话语接舍下构建"激进的公民身份"及反抗压迫的等同链条.尽管拉克劳和墨菲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从他们的政治理论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以更好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344.
中国台湾国民年金的规划及发展长达十五年,1993年"内政部"社会司邀请学者专家及政府相关单位共同组成"国民年金制度研议小组",开启国民年金在政府部门的大门。其后历经数届政府部门的规划协商,最后才于2007年通过三读实施。论文从政策过程的分析视角,说明民主化过程的中国台湾政治生态,如何影响了养老金改革的理念与制度形成,借此检视民主政治中的社会政策形成过程。反省中国台湾养老金改革的经验,可以丰富我们对于东亚养老金改革的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与现有的养老金改革研究文献对话。  相似文献   
345.
States are unique and individual entities. However, geographic proximity, a common history and fate may cause existential threats to have common causes and solutions. To understand how, and why, states experience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as a national security threat differ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about the states and the culture of organized crime in the geographic region in which they are embedded. The objective here is to present the Post-Soviet Political Criminal Nexus as a part of the identity of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in the Black Sea Region (Azerbaijan, Georgia, Moldova and Ukraine) which poses 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threat and impedes democratic development.
Lada L. RoslyckyEmail: Email:
  相似文献   
346.
"治安承包"是将某一特定区域的治安防范任务有偿承包交给某个人或某一组织,承包人组织人员开展巡防工作,相关政府部门根据区域内的刑事案发数量和承包人抓获的犯罪嫌疑人数等指标对承包者进行考核奖惩的社会化安全管理新模式。其理论依据:治安承包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原则;公共治安是一种公共物品,但并不排斥由私人来生产:公共治安需求的多样性与提供的单一性矛盾,需要引入多元公共治安的提供方式;治安承包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治安承包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347.
美国的战略目标与东南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后,美国全力重返东南亚,这在东南亚及其周边引起了震撼。美国关注东南亚由来已久,但当前政治、经济与安全等国家利益的需要和东南亚特殊的战略地位,使美国在东南亚倍加用心。冷战后,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将其全球战略三大目标:安全保证、经济振兴和全球民主化,与东南亚结合起来,开拓性地把东南亚在美国战略中的角色定位为反恐第二战区、地缘战略区、经济利益区和民主扩展区。  相似文献   
348.
本文旨在以"核四"事件为分析个案,对当前台湾政治生态进行研讨.本文认为在台湾的"民主政治"表象之下仍保留着大量不良的政治文化,不过相对于过去而言,台湾目前在政治制度发展方面的若干实践仍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349.
学术界在研究温岭的"民主恳谈会"时都使用了民主的定语.总体上可以把此前的研究概括为三种视角:民主的治理视角、民主的参与视角和民主的制度视角.试图提出一种民主的工具视角来概括"民主恳谈会"的长时段发展,并且通过对民主工具的各种比较,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上阐发"民主恳谈会"的发展机理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提出,现有三种视角所概括的"民主恳谈"的时空范围都非常有限,都没有讨论到选举与民主的内在关系.一种新的民主工具视角既可以在更大的时空范围之内观察"民主恳谈"活动的发展,又可以在一种新的视角下提炼民主化道路的差异.在这种新的视角下,民主是由包括选举在内的一系列工具的复杂组合;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各种工具的开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特定国家在特定发展阶段上的民主化路径与方式.作为一种民主工具的"民主恳谈"活动,虽然是基层党务官员为了提高执政能力而使用的一种工具,但是这种工具的开发也有利于在特定时空范围内激发出其他的民主工具.  相似文献   
350.
This article is a response to Andrew Moravcsik’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Collapse of the European Constitutional Project?”, published in No. 2, Vol. 47 (2006) of the PVS. In our reply we focus on three main points. First, we argue that Moravcsik’s apologia of the status quo does not convince in light of the challenges that a European Union currently with 27 member states and increasing heterogeneity is facing. Second, we discuss his causal chain model linking participation, deliberation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We argue that Moravcsik confuses causality with conditionality. By doing so, he exaggerates claims of normative political science about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tion, deliberation and legitimacy, and makes it an unjustifiably easy target for critique. Third, we critically examine Moravcsik’s notion of democracy in order to show that his view of democracy as guaranteeing “certain social goods” brings about the risk of producing a theory of democracy without democr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