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7篇
  免费   212篇
各国政治   224篇
工人农民   906篇
世界政治   124篇
外交国际关系   783篇
法律   1459篇
中国共产党   46篇
中国政治   216篇
政治理论   342篇
综合类   69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407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333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s emergence as a hub of Arab nation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s been well documented by historians. The simultaneous Zionist presence on campus has been largely overlooked. Zionist ideas were predominantly promoted by Palestinian Jewish students who formed a small but vocal minority at AUB prior to 1948. Faculty and non-Jewish students also regularly collaborated with and traveled to Zionist institutions in Palestine for academic, athletic, and leisure purposes. For Arab students on campus, therefore, Zionism was not an abstract concept, but rather a national identity embodied by fellow classmates and friends on campus. As the conflict in Palestine increased in the 1930s and 1940s, so too did political activism and tensions on campus between Zionist and Arab nationalist studen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is unique period of exchange, collaboration, and friction at AUB, which came to a swift end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1948 War. By focusing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rab and Zionist Jewish students at AUB, I seek to extend the ‘relational’ approach towards Jewish-Arab contact beyond Palestine's borders.  相似文献   
17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我国的劳动关系状况也在发生新变化,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的劳动就业、劳动收入、劳动条件、劳动保障、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出现了一些与体面劳动相悖的现象,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工会组织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3.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immediate forces influencing China’s food system and food security. By immediate is meant events of the reform period, from the late 1970s to 2008. It begins by asking the question that has preoccupied specialists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Lester Brown’s Who Will Feed China? in 1995: How much arable land does China have? Is that land area sufficient to insure grain sufficiency? To insure food securit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human pressures on the food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nd then treats the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 change: land, air, and water degradation. The core of the article examines six responses of the state to both perceived and actual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policy restricting arable land conversion, China’s one-child policy, investment in irrigation systems, the South–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large-scale afforestation and reforestation campaigns, and the program to convert marginal agricultural lands to forests and grasslands.  相似文献   
174.
在广域一体化组织RCEP的区域范围内,运用基于静态面板数据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方法,对我国货物贸易流量影响因素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了什么是RCEP及其发展历程,其次对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间的货物贸易流量进行描述性统计,接着对货物出口流量与GDP等诸多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再通过对描述性统计和计量研究进行总结,认为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间的货物贸易增长较快但增长率并不稳定,GDP和距离因素是影响相互间贸易的主要因素,人口数量、TPP及FTA是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5.
副猪嗜血杆菌抗体间接血凝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将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血清型4、5型分离菌株经超声波破碎处理后的产物致敏醛化红细胞,建立了检测HPS抗体的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最适反应条件为绵羊红细胞30℃醛化5 h,4、5型菌株浓缩抗原以1∶8稀释致敏红细胞。免疫猪2周后检出率达89%。对15种HPS血清型阳性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猪圆环病毒、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肺炎支原体、猪链球菌、猪肺疫巴氏杆菌、Ⅰ相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及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阳性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为琼脂扩散试验的16倍。对1 665份猪血清进行检测,阳性率为47.1%。结果表明,该方法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的检测及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76.
入世以后,我国娱乐服务场所在扩大就业、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便群众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场所自管意识不强、治安主体关系模糊等原因,导致场所管理秩序混乱,持续发展乏力。以沐浴行业为个案,分析沐浴行业公安机关治安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娱乐服务场所治安管理工作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7.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工会具有精神文化建设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在教职工中逐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8.
创新精神是工会事业发展的动力,是永葆工会活力的源泉。工会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求新求异的探索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迎接挑战的冒险精神、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人文精神。培育工会创新精神需要建设以创新为核心的工会文化,建构有利于创新的工会制度,把工会塑造成善于自我扬弃、不断探索创新的组织。  相似文献   
179.
工会干部的素质如何与工会工作的质量密切相关。在建设工会干部队伍的过程中,专业化是基础,职业化是途径,社会化是最终目标,要坚持三者的协调统一,建构“三位一体模式”。  相似文献   
180.
工会领袖们的困惑: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向世界各国工会提出严峻挑战,工会必须进行相应变革,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目标,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协调劳资矛盾,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