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9篇
  免费   87篇
各国政治   165篇
工人农民   43篇
世界政治   8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53篇
法律   855篇
中国共产党   176篇
中国政治   354篇
政治理论   291篇
综合类   9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41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的一生中,为了实践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不懈地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并从实践上实行人民政权制度,形成了具 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为中国独立及人民的幸福缔造了根本制度,我们应该坚持 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这些制度。  相似文献   
32.
警察权力是一项强大的公共权力,它一旦被滥用,会直接侵害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具有很大社会危害性。尽管近期我国对警察权力的运行作了进一步规范,但并未确立完善的警察权力的运行机制,导致警察权力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事件频仍。任何权力都应受到限制,只有对警察权力的运行进行规范和制约,才能防止警察权力滥用,使警察权力能合法、合理地运行,更好地维护公共安全秩序。  相似文献   
33.
我国受托人权力制度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启忠 《现代法学》2005,27(6):129-137
与早期信托法制相比,英美现代信托的功能和信托法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因而受托人权力也有了很大扩张。我国现行《信托法》受托人权力制度存在重义务轻权力之弊端,它缘于重安全轻效率的价值误区和重负面轻正面的认识误区。其建设方向是走出认识误区,更新价值观念;重视受托人地位,强化受托人权力;借鉴日韩经验,加大移植力度。  相似文献   
34.
随着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处于公司治理中心的权力配置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以公司所拥有的资源为视角,可将参与公司权力配置的资源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这两类。在对影响权力配置的产权状况、资源结构和性质、资源的集中度等关键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公司价值创造的逻辑,公司权力(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可基本分为一元主导、二元分享和多元共享这三类配置模式。这一研究对公司治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5.
监督权是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乡镇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乡镇人大在行使这项职权的过程中,离不开党的领导。在乡镇政权体系中,如何处理好党委和人大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在理论上、实践上都需要进一步深入认识和明确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6.
张遂  雷建国 《行政与法》2007,1(9):84-86
国家刑罚权是一柄双刃剑,既能保证人权,也容易侵犯人权,因此必须以宪政的精神对刑罚权予以规制,特别是要以正当法律程序对其规制,使刑罚权更加谦抑、更符合人道性,这也是契合宪政之道的。  相似文献   
37.
《天坛宪草》中国会与立法权力优越过度的国家权力配置具体表现为:超强的国会和立法权力;受到严格制约的总统和国务院以及行政权力;漂移的法院和司法权力;纵向的国家权力配置阙失;法律工具主义隐身于权力之争。国会与立法权力优越过度的配置模式与法律工具主义的缺陷成为招致宪法草案胎死腹中之命运的一个关键因素和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38.
中国现行法律解释制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周旺生 《现代法学》2003,25(2):3-10
法律解释制度是国家法律制度整体中具有辐射性和跨越性的重要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首要的法律解释权 ,解释法律应当遵循五道程序 ,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最高司法机关可以就司法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进行解释 ,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现行法律解释的制度框架。这一制度框架中 ,立法法规定的法律解释制度在法律意义上是成立的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是否合法则存在疑问。现今绝大多数国家一般都以司法机关为主要的法律解释主体。中国实际采行的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司法机关都解释法律的二元化体制 ,前者是法律上的首要法律解释主体 ,后者则是实践中最主要的法律解释主体。几十年间 ,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法律解释为数非常有限 ,倒是法律上处于其次地位的最高司法机关的法律解释为数甚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首要的和主要的法律解释权 ,在逻辑上是成立的。然而逻辑上成立未必能完全解决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会期不足因而不能随时根据需要解释法律 ,它并不具体应用法律因而难以适时就法律应用特别是法律适用做出法律解释。转变这种状况 ,单用所谓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分类方法是不敷需要的。在法治发达的环境下  相似文献   
39.
苏共传统的执政模式具有权力高度集中、个人专断、滥用权力、决策失误和政治腐败等严重弊端.苏共对其执政模式的改革先后犯下了左倾和右倾错误,从而导致改革的失败.苏共执政模式的衰败是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重要制度性因素.在新的挑战面前,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必须实现执政方式的转换.在遵循适时、稳定和渐进原则的前提下,变具有强制性、直接性、集权性、人治性的传统执政方式为具有合法性、间接性、民主性、法治性的现代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40.
“一分为三”命题包括鼎立统一。在中国哲学史上,鼎立统一即三足鼎立是有地位的。后来在谈“三”色变的氛围之下,鼎立统一就没有存在的余地了。现在应该充分认识它的哲理性,肯定它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