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9篇
  免费   48篇
各国政治   106篇
工人农民   31篇
世界政治   6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6篇
法律   236篇
中国共产党   52篇
中国政治   130篇
政治理论   180篇
综合类   4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go beyond the commonly accepted view of Sarajevo’s Plavi orkestar (The Blue Orchestra) as the 1980s “teen pop-rock sensation” and illuminate the less conspicuous, but nevertheless crucial, political dimension of the band’s music and visual aesthetics. This will be done by discussing several “pieces of the puzzle”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background to and motivations behind Plavi orkestar’s political engagement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80s: (1) the “Sarajevo factor;” (2) the Sarajevo Pop-rock School and the New Primitives “poetics of the local;” (3) the generational Yugoslavism; (4) the New Partisans “poetics of the patriotic;” and (5) the post-New Partisans “hippie ethos.” The concluding section of the paper will reflect on Plavi orkestar’s resurgence in 1998 and explore the question of the band’s continuing resonance within the post-Yugoslav and post-socialist contexts. An argument underlying the discussion of all of these elements is that Plavi orkestar’s Yugoslavism of the 1980s is best understood as a soundtrack for the country that never was (i.e. a popular-cultural expression of what, from the viewpoint of a particular generational cohort and its location in the “Yugoslav socialist universe,” the community they thought of as their own ought to have been but never really was), and that the current value of this soundtrack lies in offering not only a particular window into the pre-post-socialist past but also in being a symbolic referent for a certain kind of retrospective utopia that gauges the realities of the post-socialist – that is, neo-liberal capitalist – present and, in so doing, figures as a “normative compass” for the life of dignified existence.  相似文献   
72.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其涉及范围逐步向非洲大陆扩展,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最终确定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穿越非洲大陆。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有必要借助"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非洲的机遇,在现有中非经贸、政治及安全合作的基础上把中非关系扩展到海洋领域。鉴于非洲多国政局并不稳定、非传统安全威胁加重,其中来自海上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等局面,在依托"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扩展中非合作关系的过程中,中国需要与非洲相关国家加强各领域特别是海上的安全合作,并争取其他域外大国的良性参与,避免恶性竞争,共同创建一个"中非海上安全共同体",为包括中国、其他域外国家在内的各国在非洲经贸领域的合作及发展保驾护航。这样既能巩固和加强中非传统合作关系,推动其发展到新的层次,更好地保护中国在非洲的海外利益,也能避免与其他域外大国在非洲走向"零和博弈"。  相似文献   
73.
自2010年以来,美国在亚太地区加紧展开各方面新的部署,美国的举措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关系和地区格局影响重大。本文分析了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亚太地区局势产生的影响,提出亚太地区正面临战争与和平、独赢与普赢、猜忌与互信的抉择。文章探讨了亚太新局对两岸关系的影响,认为两岸难以超然于亚太新格局,两岸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关系更加复杂化,但在亚太地区新的矛盾冲突中,两岸可以从新的视角谋求共同出路。  相似文献   
74.
某些台湾作家在新世纪对大陆学者撰写的《台湾文学史》或分类史所做的“反攻”,主要是出版《台湾新文学史》或类文学史的著作,对“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一个组成部分”、“反共文学”是一种逝去的文学、“皇民文学”就是汉奸文学的观点作出反弹。他们从政治上和学理上清算大陆学者的台湾文学史观时,还把岛内的统派学者“捆绑”在一起.。代表人物有钟肇政、陈芳明、林瑞明、谢辉煌。  相似文献   
75.
“Spaces of self-consciousness” examines three environments created by the Italian artist Carla Accardi in light of an emerging feminist politics. Though better known as a painter, Accardi created these three-dimensional works during an era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upheaval in which her own commitment to the Italian feminist movement began to take shape. Her environments were deeply imbricated both with her own experience of autocoscienza, or consciousness-raising, as well as with radical design proposals that rejected the current state of civilization.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these environments functioned as prototypes of the transient, anti-institutional spaces that she would later create as co-founder of Rivolta femminile, a historic Italian feminist collective, and examines a previously obscure moment in Carla Accardi's career.  相似文献   
76.
中国-中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丝绸之路交通走廊的初步建成,对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实现新丝绸之路从“交通走廊”向“经济发展带”的转型提出了新要求、创造了新空间。新丝绸之路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关联带动作用为目的的中国—中亚跨国带状经济合作体。目前,中国—中亚各国已进入经济快速增长期,新丝绸之路的交通走廊初步建成,经济发展带的资源、产业和城市等支撑条件现已初具规模。合作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将为中国和中亚国家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最大程度地化解全球化风险,实现民族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机遇。  相似文献   
77.
"一带一路"战略充满各种安全风险,军事安全挑战与威胁就是其中之一。"一带一路"战略应该针对最坏的军事安全威胁来进行谋划。作为军民双用的天基资产,理应超越公共产品的范畴,承担起保护"一带一路"军事安全的重任。在可预见的未来,构筑"天基丝路"的方向是继续增加天基资产数量,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另外,从保护"一带一路"战略的军事安全来看,要增加先进侦察卫星数量,明了沿线的各种军事安全威胁;适当增加天基对地攻击武器和中远程导弹,实施快速军事反应。"天基丝路"的建设,也需要有"战略支点",即在关键地区、国家建立卫星地面站点。这又是一个棘手的政治问题,需要用政治智慧来解决。  相似文献   
78.
刘毅 《政法论坛》2021,(2):155-164
近年来国际范围内的比较法学研究,开始尝试在传统的"法系"范式之外,以"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作为新的研究概念与范畴,但是究其实质,仍未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并未形成比较法学研究的范式突破,同时还存在缺乏历史性的维度和全球化的视野之问题.在这个去西方中心主义和全球文明转型的时代,应当将轴心文明的概念和思想嵌入比较法学...  相似文献   
79.
美国纽约州"执法认证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警察机构评估标准和程序,为美国各州司法行政管理部门所借鉴。对纽约州"执法认证项目"的历史沿革、内容及特点进行分析,能够为我国的警察机构评估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0.
中国道路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大众坚定走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这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大众,并在人民大众的中国道路实践中,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知、方法指引、实践指导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