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0篇
法律   3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巢式PCR方法克隆了牛18ku-bFGF基因完整的编码序列,并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bFGF,将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在25℃低温条件下,用0.5 mmol/L IPTG诱导表达5 h,用Ni-NTA亲和纯化细胞裂解上清液,经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重组牛bFGF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并且主要以可溶性状态存在于细胞中。经检测,纯化后的重组蛋白能显著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P<0.05),其活性与商品用重组人18ku-bFGF没有差异(P>0.05)。表明,所获得的可溶性重组牛18ku-bFGF蛋白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可用于后续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采用LUX新型荧光PCR技术原理,建立了快速检测牛疱疹病毒Ⅰ型(BHV-1)以及鉴别野毒感染和基因缺失疫苗免疫动物的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多株BHV-1病毒均呈典型gE、gC双基因阳性反应,对其他常见动物疱疹病毒以及健康牛基因组DNA等均呈阴性反应;对细胞增殖病毒液的gE、gC双基因鉴别的检测敏感性可达0.4~0.04 TCID50,比常规PCR方法高100倍以上;对带毒牛血清、抗凝全血、牛新鲜精液和冷冻精液基因鉴别的检测敏感性分别达0.04 TCID50、0.4 TCID500、.4 TCID50和4 TCID50。采用该方法从临床牛血样、鼻拭子样品中检出IBRV阳性样品,检测全程仅需约2 h。对单基因克隆质粒的检测进一步证实该方法能特异地鉴定gE、gC基因,检测灵敏度分别达90、30拷贝。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临床快速诊断BHV-1病毒感染,鉴别BHV-1病毒感染与对应的基因缺失疫苗免疫动物。  相似文献   
13.
从病毒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的重组、病毒基因的复制与重排、病毒基因的重复复制和序列插入、病毒基因的缺失和点突变几个方面阐述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由非致细胞病变型(NCP)向致细胞病变型(CP)转化的分子变异机制。总结了前人对NCP型向CP型BVDV转化研究的结果,归纳了5种生物型转化形式,揭示了BVDV具有高变异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外源性TGF-β1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表达CTGF mRNA的影响,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和纯化出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鉴定细胞的纯度。然后用不同浓度的外源性TGF-β1(0,1,5,10ng/mL)作用乳腺上皮细胞,作用12,24,48,72h后分别提取细胞的总RNA,以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测定CTGF 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并对CTGF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TGF-β1处理组(1,5,10ng/mL)较对照组(0ng/mL)差异显著(P<0.05);处理组CT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并呈正量效关系:随着TGF-β1浓度的升高,CT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基本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测序分析结果证明扩增产物为牛的CTGF基因序列,表明外源性TGF-β1可显著促进奶牛乳腺上皮细胞CTGF mRNA的表达,进而在奶牛乳腺纤维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具有抗病毒活性的重组牛α干扰素(BoIFN-α)蛋白,在BoIFN-α基因的上游无缝连接内含肽Ssp DnaB intein(SDI)序列,然后克隆至pMAL-c2X载体中,构建含有内含肽和麦芽糖结合蛋白基因的表达载体pMAL-SDI-BoIFN-α,将重组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tta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结果表明,融合基因获得高效表达,且产物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经直链淀粉树脂纯化后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目的蛋白。经MDBK-BVD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干扰素活性系统检测,证实干扰素融合蛋白具有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16.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三种核酸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针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常规RT-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real-time RT-PCR)和RT-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3种核酸检测方法对不同质粒浓度的样品和417份临床疑似样品进行了检测,以比较3种核酸检测方法的优越性。结果显示,3种核酸检测方法中,real-time RT-PCR和RT-LAMP一样敏感,均能检测到10拷贝/μL,常规RT-PCR只能检测到1×104拷贝/μL,但临床样品检测表明,常规RT-PCR方法敏感度低,会造成一部分漏检,RT-LAMP灵敏度高又会造成错检。综合比较3种方法后,推荐用RT-LAMP结合real-time RT-PCR,不仅节约成本,且结果更为准确可靠,可提高牛病毒性腹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弱毒株的安全性及其免疫保护效果,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驯化培养,接种MDBK细胞,优化病毒增殖条件,并将其免疫牛,评价其安全性及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优化后的病毒效价可达109.0 TCID50/mL。动物试验结果显示,3月龄牛接种该弱毒株后,体温正常,无任何临床异常表现。对免疫牛进行的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此弱毒株对牛的免疫保护效果良好。上述结果表明,该毒株可以作为研制弱毒活疫苗的候选毒株。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新疆地区分离的1株牛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1型毒株为研究对象,参照GenBank中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基因组全序列,根据保守序列设计6对重叠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该毒株不同的cDNA片段,分别克隆到pMD19-T载体,转化受体菌JM109,挑取阳性克隆进行PCR、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为了解该毒株的遗传变异及基因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为开发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测序结果表明,该病毒全基因序列核苷酸为12 302nt(GenBank登录号:JN704144),该病毒基因组具有一个11 694nt开放阅读框编码的多聚蛋白,5′-UTR长382nt,3′-UTR长224nt,BVDV1-3156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该毒株为BVDV1b亚型。Blast比对分析显示,该毒株与VEDEVAC株的相似性最高,为90.9%。该毒株与BVDV1型其他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具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青海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青海省泽库县某牧户疑似牦牛病毒性腹泻病牛的样品,将RT-PCR检测为阳性的样品处理后接种MDBK细胞,并盲传至第10代,检测每一代细胞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E0基因。通过分离株接种细胞后产生的病变效应观察、免疫荧光试验、电镜观察、RT-PCR扩增以及序列分析鉴定了该病毒。结果表明,盲传的每代细胞中均可检测到E0基因;接毒后的细胞在盲传至第7代时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免疫荧光试验中能观察到细胞内发出的特异性荧光;经浓缩、纯化的病毒在电镜下呈直径为40~60nm的病毒粒子,将其命名为QHZK株。对克隆的E0基因测序后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JF927789),并将获得的序列与其他国内外分离株的E0序列比对,同源性为73.6%~98.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属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b亚型。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mplification of DNA from aged or degraded skeletal remains can be a challenging task, in part due to naturally occurring inhibitors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inhibitors may act by inactivating a polymerase itself, or compete with or bind other reaction components, although various polymerases may be differentially susceptible to such insult. In this study, ten thermostable polymerases from six bacterial species were examined for their ability to amplify DNA in the presence of bone‐derived or individual PCR inhibitors. Two polymerases, one from Thermus aquaticus and one from Thermus thermophilus, showed lower susceptibility to inhibition from bone, while polymerases from Thermus flavus were highly susceptible. Addition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improved the activity of most of the enzymes. Taken togeth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mostable DNA polymerases have different susceptibility to bone‐derived PCR inhibitors, and that those most often used in forensic laboratories may not be optimal when working with DNA from skeletal rema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