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1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77篇
中国共产党   116篇
中国政治   150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19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对其概念进行了解读,从而掀起了研究生态文明的热潮。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既有理论发展内在逻辑的演进,又有现实的动因。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路径,首先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保障。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环节,以建设"两型城市"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2.
文化是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的人类共同体为了满足该共同体整体与共同体成员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在该共同体范围内得到认可、践行、传承的活动方式的总和。中华文化的基本认知方式是拟人思维,即将万事万物都理解为具有人的属性的对象,用对人的理解类比对万事万物的理解。认知的基本信念是万物类象。凝练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需要集中民智民意的文化大事。本文提出一个核心价值观表达体系:“平和、平衡、平等;民富、民智、民主;自强、自由、自律;求真、求善、求美。”  相似文献   
153.
生态文明社会调节机制:立法评估与制度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社会调节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而生态文明社会调节机制的法律体系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法律系统,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文件。通过运用要素量化评估法,并辅之以法律解释学的价值判断,可以有效地发现生态文明社会调节法律体系的问题和缺陷,进而提出完善该法律体系和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4.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理论昭示了社会主义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制度优势,且这种制度优势是系统而全面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前提,中国共产党执政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55.
陈新汉  徐玲 《理论学刊》2007,46(8):75-81
民众评价活动在众多个体评价活动的传播互动中形成。其"无机方式"使得它容易被民众领袖和权威机构误导,由此就产生了悖论。言论自由是解决这一悖论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哲学的自由角度和政治学的民主角度来理解言论自由的涵义。不同涵义的言论自由对于悖论解决的意义不一样,它们相互补充。要在政治文明建设中促进民众评价活动中的言论自由。  相似文献   
156.
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建设现代企业文化要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7.
生态文明视野下桂林循环农业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诉求。桂林市作为全国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近年来探索总结了"养殖+沼气+种植"等一系列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制定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此基础上,还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大宣传推广和技术开发力度,以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科学发展,推进桂林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8.
公民文化的重塑是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因为只有国民的公共理性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建构起与生态文明建设步骤一致的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发展铺垫精神和物质基础。同时也只有通过公民文化来培育人的公共精神这一途径,社会才能够做到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根本统筹,最终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59.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方面使之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对实现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美丽中国强调生态与文化的多样性、整体性与和谐性,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目标和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0.
杨志坚 《思想战线》2002,28(5):9-12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 ,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国家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云南省昆明市少数民族乡镇的实际出发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探索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寻求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这对推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