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1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77篇
中国共产党   116篇
中国政治   150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19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精神文明建设是人为使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所必须进行的建设自身的行为,但却面对着社会不平衡发展悖论或两难困境.在这种困境下,要想使精神文明建设富有成效,必须从社会成员思想、道德、文化到社会政治文明、法律制度等进行综合构建.惟其如此,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地、快速地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2.
行政执法作为任何法治国家中所广泛存在的一种政府行为,其对于推进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行政文明作为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精神追寻所在,对其具有重要的指引和评价作用,遵循行政文明的精神有助于行政执法行为在不断的检点和矫正中沿着"善"的轨道运行。我国政府应当以行政文明这一精神为引领,积极推进行政执法理念创新,实现政府的自我再造。  相似文献   
193.
田毅鹏 《思想战线》2007,33(2):36-42
作为“流动的现代性”,轿车文明对当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便利快捷、产业利润、交通拥堵、噪音污染、尾气排放等具体而有形的利害层面,最具实质意义的是从根本上重塑了都市社会空间,并导致郊区的勃兴和内城的衰落、“公共领域”的私有化、城市空间的分化与隔离、“私”空间的流动性等剧烈变动。  相似文献   
194.
政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本文在对政治现代化、政治发展、政治文明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辨析的基础上指出,政治现代化是所有民族国家绕不过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政治现代化问题。对中国而言,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性的积累性改良,是一种既能保持社会稳定,又能逐步实现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可能方式。  相似文献   
195.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现代社会的运行轨迹: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后发现代化国家追赶式的跃进道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也随之呈现出跳跃性的特质。时代迫切要求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跃迁。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特殊政治生态环境,并整合各种政治文化资源,进行理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6.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造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风范,为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7.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文明观的基本观点;阐明了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的历史性贡献;指出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8.
本文论述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及政治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9.
资本主义文明传承和发展着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蕴孕和延续着资本主义矛盾和弊端.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具有双向效应一方面资本主义文明的再发展起到推进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又派生出无法忽视的或潜藏或显现的社会问题,带来负面效果.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具有"文明"与"不文明"并存的双向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0.
江泽民同志号召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双思"教育.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内在要求是紧浇密联系实际,增强针对性;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狠抓实效,解决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双思"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