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6篇
  免费   52篇
各国政治   34篇
工人农民   25篇
世界政治   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1篇
法律   174篇
中国共产党   68篇
中国政治   164篇
政治理论   113篇
综合类   2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现有几乎所有关于核威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都认为,核武器数量是否达到确保摧毁门槛对核威慑有效性有决定性影响。这种"确保摧毁"原则对学界的影响已达到范式级程度,以至于学者们在争论中国核武器数量够不够这个政策问题时,均自发地从该原则出发论证各自的主张。本文认为,"确保摧毁"范式忽视了承诺可信度在核威慑生效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特别是未能充分意识到核武器数量变化对承诺可信度的反向影响以及这种反向影响对核威慑生效机制的影响,因而错将是否具备确保摧毁能力作为判断核威慑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通过剖析核武器数量、承诺可信度与核威慑有效性三者的作用关系,充分说明,"确保摧毁"既不是核威慑有效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未达到确保摧毁门槛时无需增加核武器同样有可能实现有效核威慑,而达到该门槛后为确保威慑有效反而应当(继续)增加核武器。超越"确保摧毁"范式有助于更准确、更完整地理解核威慑生效的全部机制。  相似文献   
992.
In 2006, the South Australian government undertook the largest consultation ever to take place in the state. Over 1600 South Australians were involved with the consultation on the revision of South Australia's Strategic Plan (SASP). This ‘big‐picture’ consultation was a significant attempt to connect with, and gain feedback from, the South Australian ‘community’ on the Rann government's vision for the state. This article is the first formal evaluation of the 2006 consultation on the SASP. To critically evaluate the consultation process, this article uses Pratchett's framework which examines participative processes through the two principles of responsiveness and representativenes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state government's rhetoric about the success of the consultation obscures a number of deficiencies and tensions that underpinned the consultation process. This critique of the South Australian consultation provides some key insights for the current trend for strategic planning at the state level in Australia.  相似文献   
993.
Information strategy: An analysis framewor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rategic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define which information an enterprise needs to operate and manage its business. These requirements are told "strategic", since they are at a very high abstraction level, and reflect what managers want to know about operations. In an ideal world, managers would simply express their needs in natural language and the analyst will translate them in actual systems. To get close to these ideal results, a key point is to structure requirements and go from a strategic level, suitable for managers but not for IT analysts, from a semantic level, suitable for IT analysts. For this purpose, we here present an approach to strategic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elicitation (SIRE). It includes a meta-model, analysis steps and a software tool. The meta-model describes the information domains of the enterprise. The design steps specify the activities the analyst should perform to go from a strategic level to an engineering level. SIRE is based on some key ideas. First, an enterprise processes information made of universal information domains, which include stakeholders, products, process and contexts. By specializing these domains, the analyst identifies domains specific to individual enterprises. Second, whatever domain includes different information types: Master information that defines structural properties, transaction information that describes events, indicators that describe performances. By crossing information domains and types the analyst identifies strategic information entities (SIE). The method requires few definitions and is readily understood by management and users. Of course, it can be used to design new systems. Additionally, it can be used in information systems planning to assess the coverage of current systems (fill-gap analysis). The tool enables to store high level schemas that can be mapped against real database schemas of commercial software platforms to understand their coverage.  相似文献   
994.
越南与俄罗斯的关系既是冷战时期越苏关系的沿袭,又有别于冷战时期的越苏关系。从冷战前以意识形态为纽带、以战略利益为基础的双边军事同盟,到后冷战时期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平等互利国家关系的建构,再到世纪之初战略伙伴关系的重塑,直至近期双边关系的持续升温,越俄双边关系已经发生根本嬗变。  相似文献   
995.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两个重要国家,处理好中日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对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初显曙光的时候,通过比较研究汲取德法和解的经验,将使我们获得有益的启迪。人们期待中日关系能借鉴法德在欧洲和解的智慧、创造出东亚地区中日和平与合作的奇迹。在战后以来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中日和平友好与法德和解在亚欧不同地缘政治环境中也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差异。法德关系经历并超越了相互憎恨的历史,走向了真正和解。法德和解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石,两者伙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则开创了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欧洲合作新局面。与德法和解带动欧洲国家整合的硕果相比,中日和平友好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中日关系超越"战争历史"问题、国家地位身份认同问题、共同战略利益基础和政治互信问题等方面也都落后于法德和解的发展,法德和解取得了创建欧盟的硕果,中日则刚刚取得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共识。中日矛盾的深层症结就在于没有战略合作的共识和目标,从而导致双方缺乏政治互信和在战略上相互猜疑。法德和解的经验告诉我们,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必须构建中日战略合作的共识,在中日关系中制定并推行"和平、合作与共赢"的外交政策新理念。中日走出历史问题争论和民间对立情绪困境的出路在于中日政治家们是否有智慧搭建两国战略合作和战略互惠的目标与框架。中日需要开展面向未来的共同事业,推动地区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实现并深化两国关系的和解与合作。  相似文献   
996.
关于加强中国热点外交的若干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前中国热点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思想、理论与实践等领域。为解决这些问题,在思想上,中国要从战略高度对热点外交进行定位,具体表现在要从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看待热点外交的战略重要性,要从中国的价值理念与外交政策定位热点外交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在理论研究方面,中国要从国家利益、地缘政治、介入和参与的身份与环境要求等角度,对热点问题分类,并建立长效研究机制。在实践方面,中国应通过灵活运用外交基本原则、完善特使制度、增强外交统筹和平衡、加强中美战略对话、加大对伊朗核问题参与力度、创新外援体制、创新公共外交机制,解决当前热点外交面临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997.
谢劲 《理论建设》2021,37(1):22-27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题确定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分析后认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是现实的战略抉择,是遵循发展规律的要求,是发展的安全保障和价值实现。研究旨在为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对策和重大现实意义提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998.
东北三省与浙江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值得进行经济学比较的区域。东北三省的“资源力”远远大于浙江省,但是其“经济力”却大大小于浙江省。造成东北三省资源经济力系数严重偏小的原因是市场化程度低下,因此,东北三省应当学习、借鉴浙江省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提高市场化程度来谋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东北三省和浙江省有关部门能够在具体政策措施上互相协调,就可以推动两个区域的共同发展,从而使不同区域的经济力函数都达致增长的双赢格局。  相似文献   
999.
国家安全是政治学研究的学科热点之一,而社稷安全是国家传统安全观研究中的一环。从学理上看,社稷安全曾历经多次威胁,包括王权统治的制度性威胁"谋大逆"与"谋反",内部威胁"寇贼"与外部威胁"外敌"等多重问题。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稷安全观,也具有双重性、内向性和多元平衡性的特点。第一是强调文化与武力的同等重要。传统社稷安全观对文化安全观非常重视。从内外两个方面上看,一方面在家国同构的基础上大力维护儒家的伦理观念,另一方面是以文明传播的形式构建在地缘政治中的身份认同,从而确立整体的和谐共处前景。第二是强调政治管理的作用,即在国家安全因素中凸显内因高于外因的特点。决定国力的根本在于内部的稳定,而王朝的职责在于维持经济生产的有序和政治管理的清明。基于这一条件,传统社稷安全观呈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保守性,同时对外部武力进犯非常敏感。第三是追求以"分封制"为核心的异质文明间非暴力统一的共处关系。在一个文明图内有共同的政治偶像——孔子,共同的政治标准——"儒家"和共同的政治理想——"和"。  相似文献   
1000.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资本市场的运作,包括利用资本市场减持国有股份、筹集国有企业资本金、实施债权转股权以及促进国有企业资产结构的优化组合等。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当前要着重解决好国有资产存量的上市流通问题;要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为国有企业资本结构调整服务;要建立健全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转让与流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