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1篇
  免费   115篇
各国政治   177篇
工人农民   93篇
世界政治   9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69篇
法律   675篇
中国共产党   238篇
中国政治   494篇
政治理论   618篇
综合类   88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郭榛树 《桂海论丛》2003,19(2):66-68
市场经济的平等主要是原则上的交换平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结果上、事实上又是不平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因此也必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但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保证市场前提、过程和结果应有的公平.  相似文献   
22.
人口众多、能源紧缺、耕地锐减是我国当前非常现实的国情。传统的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是造成资源浪费、能源匮乏的根本原因。个人的贪欲与制约机制的缺失是造成资源浪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经济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老路已走到尽头,落实科学的发展现,尽快建立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3.
在短短的五年期间(1997年7月—2002年初)里,亚太发展中地区的经济经历了两次的衰退和两次的复苏。本文论述与分析这两次经济衰退与复苏的国际经济背景,并比较分析这两次经济衰退与经济复苏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4.
票决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忠 《理论学刊》2003,3(2):71-73
票决制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的程序制度 ,也是体现党内民主、实现集体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 ,我党在以票决制进行党内重大问题决策中经过不断探索 ,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方法、程序和制度 ,尽管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但是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党内民主建设的推进 ,票决制将会日益完备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试析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必要性及规制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垄断法是经济法的核心,有“经济宪法”之称。但直到目前,我国仍无一部反垄断法。本文试根据垄断的含义、特征、正负用及其经济学理论依据,分析我国制定反垄断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我国反垄断立法的规制对象应是经济垄断中的垄断行为而不包括垄断结构,更不包括中国所特有的行政垄断。  相似文献   
26.
出资制度是公司设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国立法均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纵观公司设立 的法制发展历史,无不内蕴着公司自身的运营效率和相关交易者的安全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分析了这两个价值取 向在公司出资立法的体现基础上,指出我国立法的偏颇及新定位,这对于理性地建立中国公司出资制度有着极为 重要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27.
贫困人口经济支持网络规模小、紧密度低,实物支持的网络规模略高于金钱支持.在网络关系构成上,亲属关系、地缘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网络成员与贫困人口在个人社会特征方面同质性较高,所以在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经济支持网并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困境,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8.
我国加入世贸前由于存在金融体系巨额不良资产、投资总体上的低效、财政出现的困境等经济问题 ,入世后将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 ,可能带来结构性失业人数急增 ,城乡差距拉大 ,贫富悬殊继续加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29.
This article explores structural causes for the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Australia's political and policy conversations. Three are nominated. The first concerns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major party organisations. These no longer contribute to agenda setting; they are no longer forums for activist and interest mobilisation; they no longer mobilise and cue a mass base. The second structural change concerns the rise in the role of the media. This is now the primary bridge between the formal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surrounding society, a role for which it is singularly ill‐equipped. The third change concerns the misalignment between the formal political system and Australian society. The formal system was forme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when Australian society was broadly divided by class allegiance. Those days are long gone. Class has decomposed. A variety of new concerns differentiate and pluralise social attitudes. Possible remedies are th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0.
推动中国经济结构不断演进的主要动力来自三个方面:政府主导的渐进式制度变迁;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扩散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以及深刻变革的国内国际分工体系。因此,中国经济结构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不断调整的非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