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24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1篇
法律   96篇
中国共产党   57篇
中国政治   90篇
政治理论   40篇
综合类   1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41.
"还乡"母题渊源于原始蒙昧时代的生命体验和思考,及至<诗经><楚辞>时代衍生出现实性以及个体生命"存在之思"的精神性"还乡"内容,成为后世文学的书写和想象的灵感源泉.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第一次集中书写了农耕文明背景上的"还乡",在回归家园以及对生命来源的感恩中,<诗经>流贯着人世之归的素朴世俗情怀.比较而言,诞生于巫风盛行楚地的<楚辞>,因其更多原始文明神秘性和宗教感的存续,诗人一方面行吟于人世之归的"还乡"之路,另一方面又走向超迈的神界之游.  相似文献   
142.
蒙古语的问候语蕴含着蒙古族文化特点,一是体现了对他人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牲畜)、生存状态的关怀;二是体现了对生活在自然界所有生命的终极关怀(生和死);三是体现了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自然赋予人的心灵体验,并以各种形式慰藉人们的心灵(忌讳、赞美等)。蒙古语问候的语言形式背后体现了蒙古人对生命价值、生活的认识以及长期积累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3.
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门洪华 《外交评论》2006,27(1):28-35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战略观念创新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中国崛起的宏观战略设计。表明中国在设计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而且这一道路和模式是融入世界发展大潮、全面开放、全面创新。这些战略思想是对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总结和升华,代表着中国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中国战略由内向性转向外向性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4.
仿真世界中的媒介权力:鲍德里亚传播思想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当代思想家鲍德里亚以独特的视角透视了现代媒介及其技术造成的后现代社会虚拟代替现实的严峻境况。他认为,当代社会是由大众媒介构建的“仿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电子媒介改变了传播的交流情境,新的言语情境和话语结构对主体产生了构建意义。大众媒介通过编辑机制和传播技术为人们生产文化意义,广告则通过提供各种消费符号和影像制造着欲望和诱惑。大众媒介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生活指南的角色,强化了对受众的塑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5.
Lerner (1977, 1980) located the origins of 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 (BJW) in both individual motivational needs and social learning. To address the lack of subsequent research or discussion on possible social origins of the BJW,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ocial meaning of the BJW in the context of sociopolitical ideology. 173 participants, who defined themselves as politically right-wing, moderate/liberal, or left-wing, completed the BJW scale (Rubin and Peplau, 1975) twice, once from their own viewpoint and o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ither a right-wing or a left-wing person. Participants differed in their own BJW according to their political beliefs, but were able at the same time to predict consensually another person's just world beliefs on the basis of a political label, independently of their own political orientation. These findings clearly demonstrate social aspects of 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therefore raise the possibility of a normative, socially constructed basis for it.  相似文献   
146.
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14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就儒学与现代市场经济、儒学与精神明建设、儒学与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展开了认真热烈的讨论,总的倾向是摒弃简单的否定,进入理性地思考和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48.
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现为从国际化起步,发展到全球化,最终成为完全一体化.从经济全球化到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对一个主权国家的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等都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以积极主动策略应对,以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49.
近代国际体系建立以来,大国始终占有独特的地位。特定历史时期大国的战略走向及其相互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当今大国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走向合作、协调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大国拉到了一起,大国之间不应是敌人和对手,而应是合作共赢的伙伴。各大国唯有合作、协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方能应对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正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增进大国协调共创和谐世界的伟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0.
Despite major interest in issue ownership, what shapes it remains a puzzle. In his pioneering work on issue ownership, John Petrocik 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a party's performance. Recent research acknowledges this by pointing to the role of real‐world problems and incumbency for issue ownership. However, if performance truly matters, it should b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such problems withou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it. Based on novel data on issue ownership, policy development and government attention across five issues in nine countries over tim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government's issue‐handling repu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olicy development, and the government's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is important for this association.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parties with no history of issue ownership on the issue and if the government is a coalition or in mino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