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4篇
各国政治   24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1篇
法律   96篇
中国共产党   57篇
中国政治   90篇
政治理论   40篇
综合类   1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从G7到G20这一发展进程,二者都确立了制度化的"宏观经济政策合作"这一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新机制,二者都处于联合国框架之外,反映着世界经济建立新秩序的要求。但是,如果说G7意味着对世界经济旧秩序的"突破",G20则意味着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孕育与胚胎。  相似文献   
262.
263.
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个“协定”有着“富国俱乐部”的味道。后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动下 ,更名为国际贸易组织。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历经十五年的努力 ,终于加入了这个“俱乐部” ,但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并在具体运作中应争取获得“双赢”。  相似文献   
264.
爆发于2003年3月20日的美伊之战,是冷战结束后又一次规模较大的局部战争,也是一场影响世界全局的战争。此次战争是美国在21世纪之初依据其"先发制人"的国家安全新战略而主动挑起的,是美英联军在未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发动的旨在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全局及其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围绕着伊拉克战争,大国之间的关系在重新分化组合。受其影响中俄经贸关系必将出现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65.
与先秦时期的萨满式宇宙观念不同,东汉以后中国早期小说所表现的神仙世界,其空间特征往往是一"小中寓大"的球形宇宙,在时间上则有流逝较为缓慢的时间尺度,并通过与世俗世界时空形式的对比构成奇幻的文学效果.尽管在中国的先秦时期有相对性时空观念的萌芽,但真正系统的表述出现在汉译佛经以及南传佛教巴利语文献中,所以,这种观念是在印度文化的刺激下产生的.这其中,相对性时间观由于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契合而得到了广泛的接受,"梦幻人生"这一故事类型便是相对性时间观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小中寓大"的空间观念则因为与直观感知矛盾,在本土化过程中更多地采取了变异的方式.  相似文献   
266.
论教学论的实践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理性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教学论在教学论发展早期虽有一定合理性,但其实践解释能力和学科建设在今天都面临严峻挑战。从根本性质上看,教学理论是实践理论;它不能以“教学理念世界”为研究对象,而要直面“教学生活世界”;其致知目标不应过分调强普遍、确定的教学知识,而要致力于为教学活动提供实践智慧(实践之知);其理论陈述不应追求宏大体系,而要突出教学信念的自由表达。相应地,教学理论研究也要脱下“立法”的外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并在实践的反思与批判中,实现理论的阐释与对话。  相似文献   
267.
主流意识形态对于迪斯科文化施加的影响,有一些是属于观念性的,有一些则是属于实践性的。华夏版的意识形态影响也没有例外。一方面,立足于日常规则世界对迪斯科所做出的种种定义和判断,无疑是对迪斯科的一种曲解,是一种来自中国主流社会的观念性影响。另一方面,按照规则社会的秩序和法则,对迪斯科所施加的各种处置手段,则无疑是一种实践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8.
近代西方国家的迅速发展证明了思想创新与国家富强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想创新是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近代意、英、法、德、美等国的发展历程说明:没有思想巨人,就不会有国家的强盛。  相似文献   
269.
This article looks at the United Nations‐brokered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WSIS) in light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as a full partner in consultations and decisions. Combining participation‐observation fieldwork, interviews, and eye‐witness accounts with a selec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key WSIS documentation, official and dissenting,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occupational hazards of this sort of encounter between civil society participants,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sectors as glob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and media agenda‐setting partners. It focuses on the hazards of key word strategies in what are now irrevocably computer‐embedded domains for action and access. Hyperlinked textual production and related key word search functionalities are now, I argue, integral to global agenda‐setting in the intertwined areas of ICT, media, and sociocultural policy. This formal encounter between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justice and ICT advocacy, online and on the ground, raises new questions for policy research in these domains, questions that require fresh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270.
The “flexible eye” describes a particularly cosmopolitan perspective derived through mobility, detachment and multiplicity as opposed to rooted-ness or national affiliation. In this article, I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flexible eye” serves as an apt metaphor for the spatial and civic affiliations enacted by round-the-world travellers. The discussion here is based on research that examines the narratives travellers publish online while 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 Drawing on recent academic work on cosmopolitanism and global citizenship, I investigate the way a discourse of cosmopolitan citizenship circulates in these narratives. In particular, I examine the way travellers frame these related activities—moving around the world and sharing their experiences via the Internet—in terms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Travellers respond to a sense of obligation to produce tolerance, interconnectedness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out of encounters with difference. This formulation of a round-the-world trip as a civic obligation entails movement not only around the world, but also between national and global scales of belonging. How is cosmopolitan belonging filtered through practices of national citizenship? How are travellers both detaching from and re-attaching to no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ir quest for the “flexible eye” of the cosmopolitan citiz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