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27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2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功利主义大学观和功利主义就业观有其存在的需求基础,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体经济理性选择导致的集体行动悖论。因此,应从现代大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不断扩大大学的投融资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以及专业能力考察和认证上的合作;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大学生就业发展规划,并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促进"大学生学业"的能力而非功利导向;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发展和规划导向而非简单模仿的集体行动导向。  相似文献   
12.
Established firms that continuously and systematically implement entrepreneurial initiatives exhibit behavior that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ers label as "sustained regeneration". A prime example of sustained regeneration is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ctivity in industries such as computers, electronics, and textiles where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products is on-going and firm's creativitie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to its performance. On the other hand, knowledge entrepreneurship describes the organizational ability to respond to learn to capitalize on an opportunity, or to protect against a threat by adopting an innovation. Successful adoption of innovation requires an organizational ability to manage the process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that deals with new or newly interpreted knowledge and under conditions of uncertainty and in the face of controversy, develop and initiate a plan of action to respond with goal-oriente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changes. Knowledge entrepreneurship connotes a "drive to implement change, to accomplish this goal, and to adopt an innovation". Knowledge entrepreneurship involves a motivated pursui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using knowledge as a means of developing sources of advantage similar to those described in the market orienta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literatures. It describes a driven effort to utilize knowledge through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is identifying knowledge entrepreneurship, and determining which factors may affect the nature of this concept. The selected criteria have been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 by utilizing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approach and expert choice software program.  相似文献   
13.
农业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但是,这只是就其身份等级关系而言的。其实,农业社会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由两大关系所构成的:其一是身份等级关系;其二是土地关系。在身份等级关系中,为官就是服役,所服的是一种特殊的官役;在土地关系中,却包含着逐利动机生成的要求,因而为官也就表现为对一种报酬的获取,这种报酬就是俸禄。中国农业社会由于出现了等级关系与土地关系的分化,所以也形成了一个与身份等级关系不同的官的等级系列;在欧洲历史上,由于没有真正实现这种等级关系与土地关系的分化,所以欧洲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前一直是身份等级占主导地位。当然,土地关系仅仅是一种经济关系,而身份等级关系则是一种政治关系,在所有的等级社会中,土地关系都是被纳入到身份等级关系的控制之下的。  相似文献   
14.
司法实务对刑法和其他部门法的关系提出了反思要求。刑法的适用,尤其是对行政犯的定罪量刑,必须处理好刑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取决于刑法成立部门法的理论基础。调整方式的特殊性是刑法成为部门法的理论基础,刑法调整对象的非独立性和刑罚的严厉性决定了刑法的广泛性、最后性和谦抑性,法律的指引作用以及法律的安全价值追究要求刑法必须与其他部门法保持一致。尽管如此,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地位是平等的。刑法的独立基础和刑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仅影响着刑法制定,同时也对刑法的具体适用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聂军 《桂海论丛》2013,(2):91-95
层次分析方法就是将导致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层。将层次分析方法应用到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研究中,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结构、体制机制和个人三个层次。通过比较三个不同层次上变量的重要性,结构层次上的变量最为根本和重要,体制机制层次上的变量次之,个人层次上的变量可视为常数。加强对结构和体制机制层次上的变量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究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6.
如何对经济政策实施绩效加以公正、客观的定量化评估,不仅是关系经济政策延续运用和调整的规范性课题,同时也是对经济政策实行科学化管理的实证性课题。通过借鉴综合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定量分析的一般方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技术,可以总结对区域型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绩效进行综合评估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晋察冀根据地内,青年阶层状况发生了激烈的变动,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根据地内青年阶层的社会流动加剧,组织化程度提高,其政治地位显著提升,思想观念日趋进步。上述变化是在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背景下的一种外生型社会变迁,是革命与战争这一时代主题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体系,犯罪论需要考虑分层判断问题。但是,传统的"四要件说"犯罪论没有阶层和过程判断;即便对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进行重新排序,也不具有阶层的区分。"四要件说"之所以没有阶层,其宏观层面在于贯彻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和社会危害性原则,其具体制度设计层面在于仅仅重视入罪机制,忽视建构出罪机制。缺乏阶层区分的"四要件说"只是犯罪论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弊端。摒弃以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为支柱的"四要件说",建构以违法与责任为支柱的阶层犯罪论,是犯罪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官僚等级制下的行政执法只在本部门管辖范围内行使执法权力,而权力是存在边界的,边界之间存在交叉地带和真空地带,当出现跨界公共问题时,就会发生权限冲突,它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法律打架"首当其冲。虽然我国探索出多条解决方法,但依然存在不少缺陷,我们可以从五条路径入手解决行政执法权限冲突,分别是完善立法的途径,争议裁决的途径,行政协调的途径,消除执法利益,打造高素质执法队伍的途径以及跨部门合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索端智 《思想战线》2006,32(2):91-96
山神信仰是藏区社会的一种集体表象,是藏族文化中重要的象征体系。民族志资料表明,体系化建构的山神与社会结构具有紧密的相互映照关系,从山神与社会结构关系的视角去透视山神体系,可以发现守护神信仰体系的不同圈层隐喻的是藏区大小不同的地域社会,所谓藏区四大或九大山神的说法,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藏区不同区域社会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