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7篇
  免费   104篇
各国政治   124篇
工人农民   46篇
世界政治   1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364篇
法律   897篇
中国共产党   59篇
中国政治   194篇
政治理论   248篇
综合类   5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71.
Migrant workers claims for greater protection in a globalized world are typically expressed either in the idiom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or citizenship. Instead of contrasting these two normative frame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extent to which human rights and citizenship discourses intersect when it comes to claims by migrant workers.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and labour rights instruments that a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migrant workers reveals how neither discourse questions the assumption of territorial state sovereignty. Drawing upon sociological and political approaches to human rights claims, I evaluate the Arendtian-inspired critique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which is that they ignore the very basis ‘right to have rights’. In doing so, I discuss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citizenship and conclude that international rights can be used by migrant workers to assert right claims that reinforce a conception of citizenship that, although different from national citizenship, has the potential to address their distinctive social location.  相似文献   
872.
There have been growing calls for reform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How have governments met the demand for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despite the lagging pace of UNFCCC reform? New qualitative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e institutional, sectoral,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have guided government choices in managing climate change issues. Institutional resources and sectoral participation in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have enabled governments to handle climate change issues outside the UNFCCC, reducing the need to invest in its reform as demand for action has grown. These 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are able to mitigate political disputes and facilitate greater efficacy in handling specific issues such as financing and emissions mitigation. They have mandates that overlap with the cross‐cutting nature of climate change, requiring no new mandates, which mitigates political disputes in managing specific climate issues.  相似文献   
873.
全球变暖增加了酷热、飓风等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而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也将严重影响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大量由气候原因而迁移的人由此催生了一个新的名词——气候难民。但是,无论是国际立法还是各国国内立法,由于缺乏明确、清晰的定义,使得国际、国内层面对于气候难民的保护迟迟未能落实。因此,应当给予气候难民一个明晰的定义,国际社会应当通力合作改善气候难民的生存现状,赋予其充分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土地权等,并积极促进其与当地社区的融合与交流,通过建立国际气候难民救助基金来保障气候难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874.
随着涉外婚姻数量的逐年上升,儿童抚养权纠纷案件逐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是解决涉外婚姻儿童抚养权纠纷的主流趋势.我国应尽早加入海牙国际私法一系列公约,使相关立法与国际统一法律相衔接,同时更好地获得跨国离婚的法律预期和诉求,及时有效地保护儿童的权益.  相似文献   
875.
低碳城市建设对于推进桂林生态文明,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具有重要意义。桂林需探索一条以低碳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市民崇尚低碳化生活方式、政府以建设低碳社会为目标、具有自身特色的低碳城市建设道路,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桂林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  相似文献   
876.
引渡是国际公法的主要制度之一,是国家间在相互尊重主权基础上展开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引渡理论精微渊深,一直以来与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实践的发展休戚相关,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权利的实现途径。以引渡实践为依托,对引渡理论特别是引渡诸原则进行历史梳理,同时结合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大背景,讨论引渡实践的困境和引渡替代措施的前景,对我国反腐败国际刑事合作实践将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77.
任何一家企业其生产经营的核心目标就是追求利润,因为利润是企业的血液,如果没有利润,企业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长足发展。经历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在全球经济举步维艰、市场需求持续不振的大环境下,海内外家电巨头纷纷陷入困境。然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上,在国内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提升、难以取得核心技术突破的情况下,格力电器却做出了非常明智的抉择,即通过专业化生产、实施精品战略、走国际化道路打造国际品牌,进而提升格力产品价格、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吸引优秀人才、占领国际市场并实现供需双赢,最终使格力电器成功实现了迄今为止、全球首个依靠单一品类突破千亿元的家电品牌,从而保持了格力电器在全球家电产业中的霸主地位,让"中国制造"再次领跑在全球家电行业的最前列。  相似文献   
878.
空白罪状的适用是以法律、法规的前置性规范判断为基础。前置性规范中"国家规定"的法律位阶应进行限制性解释,不包括操作纪律、习惯等非规范性形式;立足于空白罪状双重违法性的结构,依据缓和的违法性理论,前置性规范必须有违法性要件的明确提示,而不必然有刑事责任条款,对前置性规范适用采取以直接补充为主、二次间接补充为辅的限制原则,对于体系有冲突的应以刑法规范和刑法概念为准,坚持刑法解释的独立性品格;按照刑法的实质解释的原理运用以法益为指导目的的解释方法,法益制约着具体空白刑法条文所参照的前置性规范范围,按照法益同一性规则还可以适用的扩张与限缩解释。前置性规范的变动适用中,应承认前置性规范的刑法间接渊源地位,以实质的罪刑法定原则为判断基准,前置性规范的溯及力应按照从旧兼从轻的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879.
印大双 《政法论丛》2014,(6):121-127
法律推理过程包含着权力与利益、应然与实然、确定性与妥当性、客观解释与主观解释等矛盾,法律推理促动法律规范由普遍规则到个案规则适用,法律推理涉及法律事实认定、法律规范识别、法律价值追寻,涉及推理主体关于知识论与实践理性的思考,法律推理的重心由立法领域到司法领域、由法律本体论到方法论、由法律移植到制度理性整合、由宏观论证到微观分析的转向。法律推理呈现内部逻辑强制与外部言说理性互动的特征,已经由法律文本所体现的规范层面转向法律施行的实践层面,形成事实与价值、事实与规范的交互流转。  相似文献   
880.
陈镜先 《法学》2022,(2):176-192
国际税收法律制度竞争是国际税收竞争的核心,一国的国际税收竞争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税制的竞争力。近年来,各国提升国际税制竞争力的主要举措包括从全球税制向有限属地税制转型、加强税收协定中消极所得预提税税率的法律协调以及对吸引外资的税收优惠制度进行调整。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应当在总结国内外国际税制改革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自身的国际税制进行系统性改革,即加快从全球税制向有限属地税制转型,完善税收协定中的消极所得条款,调整企业所得税优惠以应对支柱二规则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