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5篇
  免费   104篇
各国政治   129篇
工人农民   81篇
世界政治   10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90篇
法律   863篇
中国共产党   80篇
中国政治   357篇
政治理论   245篇
综合类   8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The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as a global public good (GPG)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since the Green Revolution of the 1960s and 1970s. While the term was not used at the time of its creation, the Consultative Group o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CGIAR) system that evolved at that time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prime example of the promise, performance and perils of an international approach to providing GPG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as a GPG tends to support this view and focuses on how to operationalize the concept. This paper adopts a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 and questions this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CGIAR and its outputs. It question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such a ‘neutral’ concept to a system born of the imperatives of Cold War geopolitics, and shaped by a history of attempts to secure its relevance in a changing world. This paper draws on a multi-sited, ethnographic study of a research effort highlighted by the CGIAR as an exemplar of GPG-oriented research. Behind the ubiquitous language of GPGs, ‘partnership’ and ‘consensus’, however, new forms of exclusion and restriction are emerging within everyday practice, reproducing North–South inequalities and undermining the ability of these programmes to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projected beneficiaries.  相似文献   
232.
曹琼 《行政与法》2013,(1):43-46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四大主体之一,然而其重要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识。高校研发经费支出远低于企业和研究机构。研发活动多集中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薄弱,专利授权量与申请量比值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高,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低、强度小、人均经费少,研发经费在各活动领域的配置不合理。我国应借鉴域外经验,加大对高校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推进校企结合和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整合,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33.
紧急状态和战争状态是我国法律必须明确却而尚未明确的两个概念。紧急状态是相当程度危险下的一国国内的社会状态 ;依据不同的标准 ,可以对其外延作不同划分。战争状态可以从传统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层次上理解。紧急状态和战争状态的关系取决于一国法律对紧急状态的界定和在什么意义上阐述战争状态。  相似文献   
234.
技术侦查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侦查高度结合的产物,从犯罪侦查的发展趋势看,技术侦查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技术侦查法制化具有现实合理性。但由于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制度上的缺陷,始终没有赋予这种手段公正、合法的地位。应该通过立法确认将技术侦查上升为一种重要的侦查方法,在刑事诉讼法中引入技术侦查的概念并进行全面的规范,注意把握程序正当性原则,兼顾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双重功能,构建规范的技术侦查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235.
国际海事委员会和国际海事组织的立法工作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际海事委员会和国际海事组织自成立起一直致力于统一各国海商法的工作。在简要介绍二者的组织结构和有关活动的基础上,对其相关领域的国际立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指出具有“私法性”特征的国际海事委员会规则和具有“公法性”特征的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的海事立法的国际趋同化特征将会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236.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部指导国际反腐败斗争的法律文件 ,它包含了大量的刑事司法规定 ,其中核心部分是资产追回机制 ,而这方面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很欠缺。为了加强反腐败的力度以及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 ,有必要参照《公约》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作相应的修改 ,以期更好地开展反腐败的国际合作 ,最大限度地追回腐败犯罪所得。  相似文献   
237.
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所确立的国际犯罪,为打击这种具有广泛危害性的商业腐败犯罪,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增设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从国外相关的立法经验和《公约》相关规定来看,本罪在立法上还有很多不足和应当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238.
文章提出了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北京金融中心的要求。提出着力狠抓金融"五大件"(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产品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开放体系、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体系),促进北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和世界城市的发展。本文在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方面都很鲜明。  相似文献   
239.
全球治理的产生基于全球化、全球问题以及国际社会新兴力量的崛起。全球治理的概念一直都没有统一和明确,不同专业和领域的机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法与全球治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其本身应当是实现全球治理的一种重要方法或是途径。全球治理和国际法的共同基础是国家主权,二者的发展都与解决国际问题包括全球化问题密切相关,全球治理的主体、对象和范围、实现方式和途径等基本问题都可以从国际法的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40.
随着经济国际化的不断发展 ,垄断和限制性商业行为对国际经济的消极影响愈来愈大。垄断问题的国际化需要相应国际法律规范来予以规制 ,由此而产生了国际反垄断法。由于国际垄断具有跨国性 ,而国际反垄断法是国际法性质的 ,它的直接规范对象是国家 ,因此 ,它只能通过协调或改变国内法和国家行为 ,使各国国内法趋于统一 ,这也决定了国际反垄断统一法产生的困难。随着国际经济自由化的进行 ,垄断问题变得突出 ,对这个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制 ,国际经济自由的进程是难以深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