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29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2篇
法律   223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56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146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81.
中国传统调解回应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面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有效地实现了纠纷解决和秩序维护,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对当今社会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82.
    
ABSTRACT

The sensorial access to the law that a society grants to its members is underpinned by a logic of exhibition and disclosure that, in turn, results from a more abstract cultural propensity to either transparency or opacity.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systems of signs by whic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law is either concealed to external audiences or manifested to them in a more or less spectacular way, one can gain a firmer grasp on the juridical aesthetics of a society. This semiotic approach entails two advantages: on the one hand, the possibility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different regimes of disclosure and secrecy in the synchronic dimension, connecting the discourse of the law with other – apparently distant – types of discourse, adopting the same aesthetics of transparency or opaqueness in other domains of social life and discursive prod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opportunity for a more insightful intelligence of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such aesthetics, so that it may be interpreted as the long-term byproduct of historical watersheds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e. The article, in particular, proposes to link the socio-pathology of anorexia with several other practices and texts of present-day culture that adopt the same rhetoric of transparency in other discursive arena, including that of law. In all these sign productions, indeed, the trend that predominates is one that, adhering to an ideology of immediacy and transparency, pretends to eliminate all filters, all hindrances, but also all material signifiers that would mar the purity of the content. Although this utopia cannot correspond to any actual semiotic state – for any content needs a material expression to be conveyed – it nevertheless exerts a powerful influence on the present time, until it manifests itself in extreme forms of ‘transparentist’ radicalism.  相似文献   
483.
随着全球对ADR的愈加重视,域外商事调解在调解机构和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经历了大发展的时期。一方面,商事主体对商事调解反应积极,调解员收入增加且队伍日益壮大。另一方面,调解机构的发展喜忧参半,国际商事调解虽有一定发展,仲裁仍然为国际商事纠纷主要解决手段。但无论如何,商事调解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商事调解市场也会更加成熟。域外商事调解的发展为起步中的中国商事调解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84.
梁平 《法律科学》2011,(5):154-160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之建构是中国未来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当前,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衔接在探索中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也为进一步深入探索"大调解"提供了具体的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485.
2008年以来,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实施,特别是《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颁布施行,虽然澄清了《劳动合同法》中的一些模糊问题,但是,围绕企业规章制度、双重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的计算、追索加班费的举证责任和加班工资基数,以及社会保险争议等问题,人们的认识和仲裁、司法的审理和执行仍比较混乱。因此,有待于通过进一步学习劳动法律,在实践中对《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执行过程中的某些疑难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86.
审视大调解     
我国的大调解机制是适应社会现实需要、对人民调解理念进一步延伸的产物。它强调的是调解的多方参与、多种调解资源的整合,是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化解社会矛盾的一种工作机制。在我国,大调解机制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也具有正当性:它适应了我国社会转型期解决复杂性和特殊性矛盾的需要;顺应了法治发展的需要;缓解了法院的压力;在我国有着深厚的调解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调解资源;它既符合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也符合利益诉求和正义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487.
文章借助美国学者布莱克的案件社会结构理论,侧重于从微观社会学角度分析调解所处的纠纷解决社会结构,通过对当地最为典型的林权纠纷各类型的性质、起因及结构要素不同组合方式进行剖析,展示出纠纷解决的社会结构对调解运行的深刻影响:纠纷当事人之间目前的熟识或面熟关系使纠纷趋于依据大量民风、民俗和伦理道德等地方性知识,运用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常规资本和个人性格、气质等非常规资本的分布、组合状况有力地制约着调解结果;一方或双方的支持者常常在调解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时会改变调解的走向,甚至决定着调解的成败。  相似文献   
488.
民间法与法院调解发生学意义上的互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经济学原理作为分析工具,民间法及法院调解二者结合不仅有运作的共同基础,更具在乡土社会中顺利排解民商事纠纷的优势。民间法与法院调解需要且能够结合运用,民间法在现今社会法院调解过程中具有较大作用和优势,法院调解中引入民间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89.
法院调解制度中的人权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不是制度本身所引起的。“强制调解”的根源在于对“人权”的漠视,我国应该从重视人权保障的角度改革和完善法院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490.
乡土社会秩序形态与调解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古代社会,法秩序之间的沟通依靠文化的整合,国家通过"权力的文化网络"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控制,教化式的调解达到了法秩序的沟通;在中国法律新传统中,国家通过"权力的组织网络"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调解成为国家治理的手段;在当代中国法治化的进程中,调解的运作由于受国家权力的影响,仍然不符合法治的要求,对调解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必须依照法治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