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2篇
  免费   254篇
各国政治   224篇
工人农民   104篇
世界政治   165篇
外交国际关系   686篇
法律   884篇
中国共产党   176篇
中国政治   1052篇
政治理论   475篇
综合类   222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87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380篇
  2013年   543篇
  2012年   345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385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76篇
  2004年   384篇
  2003年   281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51.
The failures of regionalism and regional structures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five CIS Central Asian states are well studied. However, explanations so far do not convincingly account for the apparent enthusiasm of these states for the macro-regional frameworks of the Eurasian Economic Community, the 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rganization and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s with previous efforts at Central Asian regional self-organization, these broader organizations still largely represent a form of ‘virtual regionalism’. But for the Central Asian states they offer a new and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unction, that of ‘protective integration’. This takes the form of collective political solidarity or ‘bandwagoning’ with Russia (and China in the SCO) against processes and pressures that are perceived as challenging incumbent leaders and their political entourage. A primary motivation for Central Asian leaders' engagement in the EAEC, CSTO and SCO, therefore, is the reinforcement of domestic regime security and the resistance of ‘external’ agendas of good governance or democracy promotion. These goals are concealed behind a discourse that denigrates the imposition of external ‘values’ and continues to give pride of place to national sovereignty. This offers little to overcome the underlying fractures between states in Central Asia.  相似文献   
352.
文化全球化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要求民族文化创新。民族文化创新是历史发展差异性的供给源,是文化全球化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文化创新既符合辩证法的内在要求,又体现了各民族对历史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因此,要实现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创新,应正确处理好趋利与避害的关系、借鉴与独创的关系、民族化和全球化的关系、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53.
在民族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仍在扩大、社会分配不公之矛盾比较突出、医疗卫生事业薄弱、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日渐突出、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等方面问题仍在相当程度上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鉴此,现阶段也就有必要加快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夯实化解社会不和谐现象的物质基础;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起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社会安全网;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广泛开展平安建设,以便形成化解不和谐现象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54.
维护治安秩序的关键是要了解治安秩序的特性。治安秩序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稳定性和协调性、目的性和持续性、变化性、具体性和抽象性等特性。认识和掌握这些特性对治安学学科发展和具体治安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55.
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事业接班人的摇篮,领导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公安事业的兴衰成败。认真学习领会中纪委第七次会议精神,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思想作风和学风建设为前提,以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建设为核心,以生活作风建设为重要内容,从教育、监督、制度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引领公安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356.
关于公安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九五”期间公安教材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十五”期间公安教材建设的方向及任务,并对进一步提高分安教材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357.
紧急状态下的公安行政决策不具备常规决策的基本条件。在这类决策中 ,决策者应着重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及“事态的急迫性”两个因素。由于决策者面临的决策要素的“初始”状态不同 ,可能选择的决策策略也不同。在公安紧急决策中 ,决策者要根据决策要素的变化随时更改自己的策略选择以求得理性地实现决策目标。  相似文献   
358.
目前刑法学界关于公共安全的内涵界定的各种观点,都狭于我国刑法关于危害公共安全具体罪名的立法精神。我国刑法规定的公共安全的内涵应当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重大公私财产安全,重大生产安全,公共生活安宁以及重大公共利益的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的认定标准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行为本身的高度危险性和行为危害结果"不特定"或者"多数"的客观可能性。这种判断标准是行为无价和结果无价的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359.
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的主体及其主观方面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刑法第 1 38条规定的精神 ,从法理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对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的主体范围、“明知”要素的含义及罪过形式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深入的分析 ,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360.
China's socioeconomic crisis before 1978 and its succes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can be viewed as a zigzag process of politicization and depoliticization of the economic state. By summarizing the Chinese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a specific pattern of general public policy (GPP) in determining the nature of a policy system. China's economic and serialized reforms since 1978 are reviewed in order to illumin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nation. The changes have undermined the economic state by creating a trend of de-economicization i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f economic reform and social change are to continue smoothly, another transfer of state emphasis to more balanced development is requi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