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1篇
  免费   139篇
各国政治   136篇
工人农民   63篇
世界政治   95篇
外交国际关系   350篇
法律   401篇
中国共产党   202篇
中国政治   551篇
政治理论   341篇
综合类   80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20世纪80年代后,学界的“记忆”研究逐渐兴起。法国当代史学名家皮耶?诺哈主编的多卷本《记忆之场》引领了这一潮流,将之聚焦于富有象征意味的“记忆之场”上。诺哈区分了“记忆”与“历史”,指出了“记忆”的“场所”具有的物质性、功能性与象征性,并以庞大的篇幅建构了法国国族自我认知的社会史。其中,孔帕尼翁的《普鲁斯特之<追忆似水年华>》将普鲁斯特及其作品视为一种“记忆之场”,探讨了“泛普鲁斯特学”、成为“法国伟大作家”的普鲁斯特及其成功的社会基础,将“普鲁斯特”这类“建构之象征物”纳入到“法国之所以成为法国”的研究中,表明其保证了一种集体性的、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再生产;该文也代表了作品研究的另一种进入方式。  相似文献   
122.
在反恐形势日趋严峻的大环境下,教育机构已逐渐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重点目标。基于GTD数据库中所收录的2009-2018年恐怖袭击的数据,以教育机构为研究对象,从教育机构恐怖袭击的发生数量、地域分布、袭击手段,以及所造成的后果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两个典型案例(两个国家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育机构恐怖袭击主要有以下特点:袭击频发但呈下降趋势、袭击地域分布不平衡、袭击手段以爆炸为主袭击损失小但引起恐慌大等。对教育机构恐怖袭击,应从安保措施、情报预警、危险品管控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23.
袁曙光  张静 《青年论坛》2009,(1):104-107
我国刑诉法规定了犯罪嫌疑人面对审讯人员的审讯:“应当如实回答”的义务,使其在刑事诉讼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是否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由“口供本位”转向“物证本位”,彻底改变目前的侦查模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4.
作为西部地区之一的甘肃省,禁毒工作在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禁毒斗争依然任重道远。为了使甘肃省禁毒斗争取得新的突破,本文探讨了甘肃省禁毒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并提出了进一步开展禁毒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5.
每个时代的优秀文化,都融注着每个时代新的民族精神。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都一再表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更是凝聚中华民族空前力量的无尽源泉。  相似文献   
126.
21世纪初日本对外目标及外交战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期,日本在坚持“普通国家化”既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从国家战略原则、战略重点及国家利益出发,围绕日美同盟、联合国外交、亚洲外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战略重点,力求以“全方位外交”实现日本国家对外目标及外交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27.
休息权是劳动者所享有的宪法权利,具有自由权和社会权的双重属性.当劳动者享有休息权时,国家负有尊重和不干预的义务;在劳动者的休息权受用人单位侵害时,国家负有保护的义务;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国家负有给付义务.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立法机关需要完善相关立法,劳动行政部门需要切实履行法定监管职责,司法解释的举证责任分配规...  相似文献   
128.
恐怖组织的认同构建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个体恐怖分子在群体中找到自我、组织内部同一性的构建以及组织一致对外的恐怖主义活动。在整个认同构建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恐怖组织内外群体文化融入策略选择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潜在恐怖分子在主流文化中认同受挫,转而寻求加入恐怖组织。第二阶段,恐怖组织以自身所处的宗教文化为基础,构建其组织文化,并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加深组织成员对这一文化的认同,但与此相对,恐怖组织外群体却很难认同其组织文化。第三阶段,恐怖组织内外群体文化融入策略选择的矛盾持续激化,最终导致恐怖组织采取一致对外的恐怖主义活动。通过“伊斯兰国”作为案例,对上述恐怖组织的认同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伊斯兰国”的“成功”是与其“成功”的文化融入策略密切相关,而其在阿富汗的受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文化融入策略“失当”所导致的,即“伊斯兰国”在阿富汗不但无力完成与塔利班的竞争,而且无法解决组织面临的跨文化冲突问题。因此,在打击“伊斯兰国”等暴恐极端势力时,关注文化融入策略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9.
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国内外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实现了由传统安全观向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演变,显著体现在安全环境研判、安全内容认知和安全维护手段三个方面。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安全方面频繁推出新理念、新方案和新举措,中国的安全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安全影响日益增加。在安全观方面,中国先后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亚洲新安全观、亚太安全观等理念,实现了安全观的变革与创新。安全环境研判方面,对国内安全的认知更加全面系统、对周边安全的认知更加统筹协调、对国际安全认知更加注重“中国作为”;安全内容认知方面,认知内容日益丰富,兼顾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统筹国家安全与人民安全;安全维护手段方面,不断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和推进国际安全合作。回顾新中国七十年国家安全观的演变,历经安全实践的锤炼,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安全环境研判需考虑内外因素并注重其联动性、坚持核心安全需求的底线和安全维护手段要以和为贵、文攻武备。展望未来,其重要启示在于中国的国家安全观要注重安全需求与安全能力之间的平衡,将安全能力建设视为至关重要的任务,不断促进安全维护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0.
Cool Japan’ is an instance of Japanese government's nation branding exercise as part of its soft power projection in which the unique selling point is identified as Japanese national identity.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ol Japan and Japanese national identity and highlight a tension in the construction. Cool Japan is about emphasizing Japan's attractiveness for public diplomacy, while the top-down nature of the branding undermines the imagery that the branding is designed to convey. I show that policy elites resolve this tension by invoking 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identity narratives that construct Japan into both a non-Western and an un-Asian entity, reproducing the myth of Japanese uniqueness. I argue that the elite narratives surrounding Cool Japan readily replicate the language reminiscent of prewar identity construction. Despite the contemporary popularity of manga and anime, the purported ‘coolness’ of these products are framed within older constructions of Japanese Self that can trace their pedigree back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Using the minutes of committee meetings, policy documents, as well as media interviews given by policy- and business elites, I show that Cool Japan is effectively a twenty first century rendition of the familiar Japanese identity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