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2篇
  免费   80篇
各国政治   22篇
工人农民   26篇
世界政治   32篇
外交国际关系   58篇
法律   647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112篇
政治理论   113篇
综合类   29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 毫秒
991.
In this article, we exploit a Danish criminal justice reform that dramatically decreased the risk of incarceration for individuals convicted of some types of crimes to isolate how having a father who was eligible for a noncustodial sentence under the reform affected a child's risk of ever subsequently being charged with a crime. Specifically, we use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framework to compare all Danish children 12–18 years of age whose fathers were eligible for a noncustodial sentence instead of incarceration under the reform [N = 1,546] with a reference group of children whose fathers were convicted of similar crimes but were ineligible [N = 1,852] in the 2 years surrounding when the reform was enacted [July 1, 2000] as a way of testing the effects of the reform on children's risk of ever being charged with a crime by 22–28 years of age. Our estimates indicate that having a father sentenced under the reform sharply decreased the risk of being charged in the next 10 years for boys but not for girls.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paternal criminality and paternal incarceration promote the criminal justice contact of male children and, hence, that paternal incarceration is not solely a symptom of criminality but also a cause of it.  相似文献   
992.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劳动争议采取"一调一裁两审"的单轨制解决途径,在内部调解机构调解之后和国家公权力介入进行强制裁决之前,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因其独有的模式、独特的成员构成、高效的运作方式以及相对经济的仲裁成本在解决众多劳动争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因为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本身存有的问题引起了各方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93.
“健康码”和“文明码”所代表的“码治理”是运用数字技术治理社会问题的一种尝试.从“健康码”到“文明码”,数据治理发生了“滑坡效应”,这源于技术治理的数字化异化和基层治理的简约化动机.数字化的公权力在其天然扩张性的驱使下向其最大边界滑动,延伸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精细之处,直至将个体异化为被数字控制的对象.因而应对“文明码”...  相似文献   
994.
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价值冲突及其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价值目标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冲突,其突出表现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秩序和自由价值取向、秩序和正义价值取向、正义和效益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等方面。为解决这一矛盾,本文提出了整合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价值取向冲突的主要原则,即正义价值至上原则、兼顾原则和平衡原则。  相似文献   
995.
论立法人性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法人性化"逐渐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屡见于各种媒体的报道.文章对当前立法人性化的现象进行了梳理和探究,试图初步界定立法人性化的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力求准确把握立法人性化的内涵,从而深刻认识立法人性化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关于自然人死后是否还有人格权,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几个典型案例入手,对这种情况作了分析,认为自然人死后,人格丧失,人格权也随之消灭,但其人格利益却依然存在,并且其无论是对死者的近亲属还是对社会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需要保护.本文主要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理论依据,保护的内容、主体范围、期限等方面对此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997.
朱姝 《河北法学》2006,24(12):121-125
著作人身权,是发表、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的统称,而不是泛指作者作为自然人所享有的人身权.这些权利虽与作者的格利益和身份利益有着密切联系,但不同于传统民法中的人身权,因此,不能根据传统民法原理推导出著作人身权不能与作者的人身相分离的结论.在委托作品合同关系中,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人身权的归属是可以由合同约定的.此外,著作人身权还要受到相关法律和习惯,尤其是行业惯例的限制.  相似文献   
998.
陈小云  屈广清 《河北法学》2006,24(4):125-130
英国在属人法上虽然采用住所地法主义,但原因与美国等其他英美法系国家并不完全相同.尽管住所地法主义是适合英国采用的方式,但由于住所地法主义本身的缺陷以及基于国际义务,英国对住所地法进行温和改革,将通常居所、惯常居所和国籍作为住所地法的补充性连结因素.  相似文献   
999.
李世清 《河北法学》2006,24(9):123-127
刑事古典学派认为惩罚犯罪就是惩罚犯罪行为,所以提出在量刑中主要考虑的是社会危害性的大小;而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注重对犯罪分子个体的研究,从犯罪个体中去研究惩罚的力度,在量刑的时候着重考察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的大小.两者的争论由来已久,在中国的刑法理论界就是主要采取了刑事古典学派的观点,认为惩罚力度大小应该与罪行的大小相适应,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决定刑罚的轻重.那么对于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在量刑时的作用究竟应该有多大呢?试从实践入手,针对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来阐述一下人身危险性在量刑中的作用,从而完善我国刑法的量刑原则.  相似文献   
1000.
张悦仙 《河北法学》2006,24(9):87-90
在国际私法领域,属人法是解决法律冲突,确定准据法的一个重要系属公式.但属人法的本国法和住所地法的理解,使得国籍与住所两个连结点产生矛盾和冲突,也产生了大陆法系本国法主义和英美法系住所地法主义的纷争.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国籍与住所的调和已成为一种趋势,而惯常居所连结点取代国籍和住所日益成为矛盾解决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