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0篇
  免费   198篇
各国政治   321篇
工人农民   77篇
世界政治   293篇
外交国际关系   569篇
法律   799篇
中国共产党   104篇
中国政治   379篇
政治理论   1112篇
综合类   69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170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572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vibrant literature on policy growth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adjacent disciplines, thus offer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ituating past and future research efforts and facilitating the engagement between them. The first part presents important concepts that capture policy growth or aspects of it (rule growth, policy layering, policy mixes, policy accumulation, policyscapes, the policy state) and dominant measurement approaches. The second par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ain drivers of policy growth in advanced democracies, discussing the role of societal demands, political competition, institutional fragmentation, and bureaucratic processes. The third part outlines the multi-faceted and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of policy growth for policy, politics, and the polity. While policy growth is often portrayed as the price to pay for upholding the democratic capitalist order in constantly modernizing and diversifying societi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also points to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emanating from increased state activity. Policy growth not only threatens to overburden bureaucracies and thereby undermine policy effectiveness; it may also transform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and make its politics more complicated and conflictual.  相似文献   
72.
布什政府在东南亚展开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中,有着明晰的战略目标。它在这一地区的战略目标有3个方面:美国价值观的推行、双边关系的建立和加强、参与并影响地区进程。对上述三重战略走向分别进行阐述分析后,笔者认为,美国会继续推行它的既定战略,但是会遇到一定的阻力。  相似文献   
73.
日本近代政党政治家原敬(1856—1921)的中国观具有典型的时代烙印,即"适时适机"地从中国牟取利权。同时,原敬的中国观亦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见解:"对清政略即对欧政略,对欧政略即护国政略。"另一方面,原敬在这一时期已经将目光更多地转向日本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利益。从重视经济利益和国际竞争的角度出发,原敬认为日本在外交上不能采取强硬的举措,要注意和中国官民"友好相处",在中国维持一种对日本而言比较和平的氛围。  相似文献   
74.
绿色税收:欧盟经验与东北之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对外部性予以纠正的公共政策方式,绿色税收能够引导节约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提高社会福利。德国、荷兰等欧盟国家在推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关注各方面利益的相互均衡,促进社会效率与公平协调发展;与此相适应,课税理念也得到了调整,并以税收制度变迁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和谐发展。这些对中国东北地区经济转型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5.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新西部大开发部署的推进,陕西省人才政策能否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值得研究。本文综合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对陕西省2008-2020年间颁布的101件省级人才政策文本特征属性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陕西省级人才政策的文种类型多样、发文单位较广、年发文量呈波动变化。通过主题词分析,可将省级人才政策划分为初始、发展和巩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政策侧重点有差异。人才政策工具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供给型适中、需求型稍显不足。未来在完善政策体系的同时,提升人才政策执行的效果将更加有利于陕西省人才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  相似文献   
76.
柴松霞 《时代法学》2007,5(4):52-57
晚清时期,国门初开,护照制度开始实行。一般来说,护照是一个政府控制入境外国人的最基本、最有效的行政手段,本文拟对晚清政府关于来华外国人所持游历执照的政策作一概述,包括游历执照的分类、主要内容和实施的成效情况。此种游历执照,亦称"护照",但与现代意义上的"护照"有很大区别,是专门注明前往内地游历的通行证件,也起证明持照人身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公民的政策参与是现代的公共政策的基石。尤其是非营利组织兴起以来,这种参与由公民的个体参与转变为组织性的活动。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也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虽然它本身还有很多局限性。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应该积极主动的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主动吸取非营利组织参与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78.
家庭支持政策是影响女性就业和生育兼容性的关键因素。公共托育服务的普及、托育成本的下降、托育开放时间的延长以及生育假期制度有利于提高女性就业和生育的兼容性。因此,应对托育制度、生育假期和生育津贴制度进行完善,并对贫困生育女性提供托育支持和技能培训,以提高我国女性就业和生育的兼容性,优化“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79.
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对金融系统的冲击,日本银行采用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灵活调整货币政策框架的同时运用了大量传统和非传统的政策工具。文章主要从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个方面考察了金融危机后日本银行从传统货币政策体系框架向量化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的演变过程。日本银行的政策实践对我国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0.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post-Apartheid neoliberal reform, South African landowners have gained the option to acquire full ownership over wild animals on their land. Corresponding with this, approximately one sixth of South Africa's total land has been ‘game-fenced’ and converted for wildlife-based production (i.e. hunting, ecotourism, live trade and venison produc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stitutional process in which authority concerning access to wildlife is being restructured, and argues that the unfolding property regime leads to an intensified form of green grabbing. To demonstrate this, the article singles out three particular wildlife policy institutions which make clear (a) how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to wildlife are negotiated and implemented, (b) how wildlife ownership is firmly interlocked with land ownership, (c) how natural entities are being converted to robust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assets, and (d) what social consequences this has for rural South Afri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