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2篇
  免费   185篇
各国政治   351篇
工人农民   175篇
世界政治   206篇
外交国际关系   527篇
法律   981篇
中国共产党   423篇
中国政治   1032篇
政治理论   1151篇
综合类   175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21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408篇
  2013年   779篇
  2012年   396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343篇
  2008年   350篇
  2007年   323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324篇
  2004年   374篇
  2003年   362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During the last few decades, both policy practices and policy idioms have drastically changed. Concepts such as interactive planning, network management, stakeholder dialogu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cy discourses, governance, etc. have replaced older ones such as public administration, policy programmes, interest groups, institutions, power, and the like. Although we recognise the relevance and importance of this shift in vocabulary, we also regret related ‘losses’. We particularly regret that the concept of power has – in our view – become an ‘endangered specie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policy analysis. We therefore will develop a framework to analyse power – being a multi-layered concept – in policy practices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do so on the basis of the so-called policy arrangement approach, which combines elements of the old and new policy vocabularies. In addition, we draw upon different power theories in developing our argument and model. As a result, we hope to combine the best of two worlds, of the ‘old’ and the ‘new’ idioms in policy studies, and to achieve our two aims: to bring back in the concept of power in current policy analysis and to expand the policy arrangement approach from a power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82.
网络时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隐忧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生的早期学习过程中获得并形成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并难以改变 ,往往成为其政治自我的一部分。随着网络技术在 2 0世纪末的飞速发展 ,网络对青年政治社会化形成冲击 ,简述隐忧、分析原因、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83.
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用于文件检验工作的同时,也被一些犯罪分子所利用。文章阐述了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伪变造文件的手段、特点及对其进行检验的方法,以期对该类文件的检验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4.
海上走私犯罪侦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走私属于特定区域、特定对象的走私行为,走私运输工具先进,对抗性强,海上走私组织严密,呈现团伙化、集团化、国际化趋势,单线联系,走私路线复杂多变。缉私部门应注重情报经营,对查获走私船舶及时进行现场勘查及搜查取证,查明走私链条。  相似文献   
85.
公安决策情报工作是直接服务于公安决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目标明确、突出服务、突出应用的特点。它服务公安决策,具有耳目、预测、参谋、反馈、宣传等功能。做好公安决策情报工作,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深入实际、坚持科学真理等原则。  相似文献   
86.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中的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实践中,开展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满意度的研究,可以了解和测定私营企业主 政治参与的满意水平,厘清制约和影响私营企业主满意度的关键性因素,发现改进和提升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满意度的 机会和空间,为推进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发展寻求方向和路径。本文参照计量经济学的费耐尔逻辑模型,从六个方面 具体探讨了制约和影响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满意度的因素,并指出了获取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满意度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7.
行政公共信息公开的理论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公民知情权的满足和公共信息的自由流动是支撑行政公开的法理基础。内部协调一致的立法架构、先地方后中央的立法进路、非政府组织的大力推动和司法审查机制的有力保障是国外行政公开实践的宝贵经验。为了使我国政务公开改革尽快走上法治化的轨道,必须大力健全不同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构建信息公开法律体系,并充分发挥法院的司法审查功能。  相似文献   
88.
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农村处在天津市塘沽区实施的“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政策创新示范项目”(2003年6月-2004年6月)探索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村民自治主流,即通过政策的推动改善农村妇女民主参与路径,推出了一个由政府主导、以政策干预为手段、联合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进程的塘沽模式。本文研究和评估了该项目的典范意义、发现和产出、推广价值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9.
信息犯罪是信息社会的产物,由于我国侦查技术的局限和法律规定的滞后,信息犯罪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制约。本文就研究信息犯罪的必要性、信息犯罪的防范应该主要依靠法律,还是依靠技术手段以及刑法在防治信息犯罪中的作用、相关立法的完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0.
This article explore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itizens’ reliance on cues and values in political thinking. It uses experimental evidence to identify which citizens are likely to engage in heuristic processing and which citizens are likely to engage in systematic processing in developing opinions about a novel issue.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political awareness crisply distinguishes between heuristic and systematic processors. The less politically aware rely on party cues and not on an issue-relevant value. As political awareness increases, reliance on party cues drops and reliance on an issue-relevant value rises. Need for cognition fails to yield clear results. The results suggest two routes to opinion formation: heuristic processing and systematic processing. Political awareness, not need for cognition, predicts which route citizens will t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