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7篇
  免费   33篇
各国政治   39篇
工人农民   36篇
世界政治   3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9篇
法律   258篇
中国共产党   37篇
中国政治   118篇
政治理论   141篇
综合类   2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批捕权配置是司法改革争议的焦点问题,主要表现在批捕权与检察权关系的分歧、批捕权配置的科学性之间的冲突、批捕权配置的科学性与现实性的冲突等方面。影响批捕权配置包括多方面的因素,不仅要考虑科学性问题,还要考虑司法改革的社会历史因素(非理性);同时司法改革不能仅从一个局部去修修补补,而要从整体上进行革命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82.
中国古代法律服务初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法律文明的发展 ,我国古代在民间出现了名家邓析这样的代讼人物 ,后来产生了讼师 ,出现了讼学 ;在官方出现了法家管仲、商鞅这样的官方法律决策人物 ,后来产生了张汤、赵禹等专为官方服务的律学家和律学。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中国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产生律师职业。  相似文献   
83.
培根曾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知识就是力量"并非单纯号召人们努力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则是提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科学纲领,重新规定了人在自然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改变了知识的性质,让知识为社会和政治服务,将知识与力量(权力)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4.
发展知识经济要实现我国劳动者的三大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一些先行进入知识经济的国家的劳动者已经出现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特征,知识型劳动者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现有劳动者的实际状况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实现由传统劳动者向新型劳动者的转化对于我国实施赶超战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5.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文化目标之一 ,它对于当前人力资源的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先进文化的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该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推进教育改革 ,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创建  相似文献   
86.
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是困扰罪犯的最大心理问题。经测试和面谈得知罪犯吴某患有严重的抑郁症,随后,该犯参加了小组辅导,通过小组训练,改善人际关系,通过认知疗法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观念。由于吴某抑郁症状在所有小组成员中最严重,所以同时辅以个别面谈。通过十多次的咨询,患者抑郁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87.
我国《侵权责任法》不应满足于只是列举医生告知义务的范围。以患者为导向、面向“实质性”信息的一般性信息告知标准应成为我国立法的发展方向。应避免概括地让医疗专家鉴定“医生是否违反告知义务”、“医疗过错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医疗过错和因果关系的认定应化解为法官对一系列具体因素的综合考察。“医学判断”与“一般人知识”的区分有助于厘清哪些具体事项有赖于医疗鉴定,哪些具体事项应归入一般人(包括法官)的知识范围而不需要请医疗专家鉴定。医疗损害鉴定的对象仅限于常人知识不能及的医学专业问题。  相似文献   
88.
Leaked information, such as WikiLeaks’ Cablegate, constitutes a unique and valuable data source for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a wide variety of policy‐oriented topics. Yet political scientists have avoided using leaked information in their research.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we can and should use leaked information as a data source in scholarly research. First, the methodological, ethical, and legal challenges related to the use of leaked information in research have been considered, concluding that none of these present serious obstacles. Second, how political scientists can use leaked information to generate novel and unique insights concerning political phenomena using a variety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have been shown. Specifically, how leaked documents reveal important details concerning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negotiations, and how leaked diplomatic cables highlight a significant disparity between the U.S. government's public attitude toward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its private behavior have been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89.
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裁判文书的法学实证研究成果数量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在近两年出现明显下降;基于裁判文书法学实证研究学术群体规模正在逐步缓慢扩大,但研究成果在研究主体间的分布呈较为集中趋势;研究成果所涉及学科领域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且具体研究内容伴随热点问题获得短暂爆发之后开始呈退缩之势。在方法转型背景之下,基于裁判文书法学实证研究的演变,受到研究方法在数据可得性、数据完整性以及数据客观性等方面所存在之优势与缺陷影响。研究人员自身应当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丰富研究数据、规范研究方法之适用以及推动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等方式寻求基于裁判文书法学实证研究的长远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90.
In most modern parliamentary democracies, it is unlikely that single party governments will be formed, meaning that a voter's preferred party presumably has to share cabinet offices and negotiate policy compromises in a coalition government. This raises the question of how voters evaluate potential (coalition) governments, especially since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oalition preferences influence voting behaviour. In this paper, we combine theories of voting behaviour, government formation and political learning to derive expectations regarding the factors that may impact voters' coalition preferences. We test our hypotheses by analysing survey data from the German federal and state levels. The results of a mixed logit regression analysis support our arguments: Voters' coalition preferences not only depend on the perceived policy distance between the positions of voters and the most distant party within combinations of parties, but also on predominant patterns of government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