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4篇
  免费   64篇
各国政治   75篇
工人农民   16篇
世界政治   4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6篇
法律   216篇
中国共产党   89篇
中国政治   308篇
政治理论   160篇
综合类   38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现代化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目标,对于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国或者小的地区来说,共同实现现代化有这种可能.但是对于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大国,或者面积比较大的地区,就不可能同步实现现代化,而只能是区域现代化,通过区域现代化来推动整体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本文深入探讨了其在云南实践和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并据此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在云南实践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3.
透视"城中村"--我研究"村落终结"的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培林 《思想战线》2004,30(1):21-26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现象,村落终结具有与农民终结不同的特殊机制。[1]村落终结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而是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在村落研究方法方面,传统村落研究中使用"文本概括法"和"文学概括法"来处理个案调查的访谈资料,当代学者试图提炼出某种村落研究的理想类型或象限图式,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局限性。因此,需要另辟蹊径,建立一种关于中国村落终结的具有普遍解释力和更广泛对话能力的理想类型。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我国现代化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诸如三农问题、区域经济差距等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贵州民族地区如何抢抓机遇,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建设,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现实课题.文章就当前加快推进贵州民族文化建设亟待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阐述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图书馆员在新世纪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对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处在加速转型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针对性地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地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树立农民正确观念、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采用灵活科学的方法,开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李建良 《桂海论丛》2003,19(4):47-49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增长 ,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也拉大了。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 ,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必须认真对待 ,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9.
区域发展差距在中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区域发展差距过大会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统一。经济全球化既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加大了我国国内地区发展的差距。由于国际环境中存在分裂势力,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的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带来威胁。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同时强化中央对边远民族地区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和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本文着重探讨了加快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