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法律   62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20篇
综合类   6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中国共产党贵阳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今后五年贵阳要"洼地"崛起"一二一",奋力跨入二梯队。要准确理解九次党代会精神,关键要牢牢把握跨入二梯队战略机遇和战略基点;统一思想、集中心思、用好中央"力挺"贵州发展的七大举措,依靠中央和各地的支持,激发"洼地"崛起的动力,合力提速转型;尤为重要的应以贵阳当自强的精神状态创造性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72.
分配过程公平包括初次分配过程公平和再分配过程公平两个方面,它是实现分配公平的主要环节,只有分配过程的公平才能有分配的公平。确保分配过程公平,既是分配领域的重大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3.
从改革开放的进程与趋势看,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与改革:第一次转型与改革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线是体制转轨,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经济总量;第二次转型与改革是从当前到未来的一个时期,其主线是发展方式转型,目标是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实现民富国强。目前,我国开始进入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而"十二五"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五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必然伴随政府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74.
贿赂犯罪存在行贿与受贿的对向性,因此司法机关对受贿犯罪自首的认定上比较混乱。这种混乱出现的原因在于法律对自首本身规定的复杂性,以及检察机关与法院对自首标准的把握尺度不同,主要表现在:是否要求受贿罪自首时供述行贿事实。因此,应当通过合理的刑法解释,打破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的利益裙带关系,推动受贿人自首时能主动交代行贿犯罪事实,从而寻找到案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5.
在同一案件同时涉及刑事与民事两个诉讼时,实践中一直坚持刑事诉讼程序优先。这一原则曾经是解决刑民交叉案件行之有效的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适用这一原则过程中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严重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衰。在当前越来越强调关注人权、关注民生的时代背景下,该原则适用过程中的异化反应给诉讼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国家也一再为此承担额外的诉讼成本,应该考虑刑民交叉案件的多元化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76.
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景教学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情景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趋势,为转变英语传统教学的弊端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分析设置情景教学的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并阐明了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77.
论要约收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约收购是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重要方式。我国的法律对要约收购作了一些规定 ,但存在许多缺陷 ,需要进一步完善。重建强制要约收购 ,设立自愿要约收购 ,规制收购后续行为 ,是健全要约收购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78.
唐敏 《各界》2008,(12)
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研究的中心问题。通过分析二语习得中的母语正负迁移现象,进而探讨其对翻译能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这对有效提高翻译能力是可行且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79.
试论强制要约收购豁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炳安 《法学论坛》2003,18(6):50-56
在公司收购过程中,建立强制要约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但如果对该制度僵化操作,则又易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从而最终损害股东利益。建立强制要约豁免制度可以克服这一局限性。我国《证券法》原则规定了强制要约豁免制度,但豁免的具体情形尚无明确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本文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豁免体制、豁免情形及其豁免程序。  相似文献   
80.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compare ethical issues raised by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biometrics. First generation biometrics use characteristics readily visible to the naked eye to ensure that the person identified is the person he claims to be, whereas second generation biometrics focus on behavioral patterns with the aim of predicting suspicious behavior or hostile intentions. While the collection of biometric features for identification is visible to the person involved, capturing biometric features from a distance may go unnoticed. Our study of a range of U.S. and European projects of second generation biometrics, particularly of Future Attribute Screening Technology and Automatic Detection of Abnormal Behaviour and Threats in crowded Spaces, shows that if data subjects are not aware of the processing of their data, and if behavioral patterns are interpreted without any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s will and motives, there are risks of discrimination and stigmatization. Thus, second generation biometrics raise some new ethical concerns besides issues of integrity, privacy, and data protection and further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informed consent in order to maintain public tru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