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思想与民主制度在本质上并不矛盾。维护他人的权利是儒家本有的"仁"之思想应有之义,而民权即是仁道之政治实现,也是仁道之最大化。儒家"仁"之思想中的恕道以及以仁为基础的"天命"、"民意"思想可以发展为对民权的维护。礼所要求的"谦德"可以视为一种积极的平等思想。"礼"在尊贤意义上的差异性是儒学现实主义的表现,是对政治哲学独特之贡献。儒家思想资源可以给现代民主制度提供更加坚实的道德与伦理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方式民主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在河南省某地的大山深处,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出生了。父母给他起名为董诰,有承接天命的意思。不久,父母又回到南方打工,他们决心用自己的努力让这个家庭更幸福。但是,当一家人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谁都没有注意到还有一个人的存在,这就是他们的女儿,五岁的董洁,也是小男孩的姐姐。  相似文献   
3.
武立波 《学理论》2011,(15):46-47
传统是不可能被抛弃的。因此要在新时代承继并革新传统,就有必要从传统中寻找并发扬未被实现的潜能。在孔子的思想中,从"天命不可违"到"人能弘道"之间,无疑存在着人的主体自由选择。而人的自由和天命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人对天命的认识需要经过怎样的过程。天命和天生之间又蕴含着怎样的冲突,冲突的结局如何,这些都是需要整理和分析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许雪涛 《学理论》2011,(21):55-57
在先秦崇古观念的背景中,孔子缘于对社会秩序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古制传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此种品格在《公羊传》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论语》亦表明其崇古的态度。同时,在《论语》和《公羊传》中也显示了孔子理想的天命根据,天命是孔子推行其政治理想的信念所在。  相似文献   
5.
增寿诀窍     
毕竟已过“天命”之年,“知青”时参加过东北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回城又当过10年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的著名相声演员姜昆,至今身体仍像年轻人一样,战斗在防洪抢险的大堤上,活跃在文艺下乡的义演中,这均得益于他健康的精神和“一二三四五”的健身法。  相似文献   
6.
《党的建设》2010,(1):50-51
周公是周初的大政治家、思想家,被后世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为周公。周公曾辅佐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天论具有决定力量下的人格意味与道德意味。前者落实在人身上,是对于人的气命的限定,后者落实在人身上,是对人的性理的贞定。心灵本身是自由的,既可以达到自由状态呈现性理而生成道德意识,又可以被气命限定牵绊而日益昏沉。孔子之心灵,具有智仁勇的特征。仁是不断超越突破气命的限定而生成道德意识,智是对仁的追求,勇是对仁的实践。三者的结合,最终完成了殷周以来天命内化的历史进程,真正凸显了人的生命价值与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庸》之中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来源于作者子思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子思认为中是天地的本质,天地以天命的形式将其赋予人,这就是人的本性之来源。人通过诚就能实现其本性,达到中,从而具有了与天地相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刘阳海 《求索》2011,(2):232-234
中国哲学出现在春秋末年,但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的天人关系,却在殷商之际。在殷商的天命思想中,天是万物之主宰,这是神本位的原始性宗教伦理道德观。即使如此,殷商对其祖先美德的崇尚与赞颂也使得人文主义因子在殷商时期也悄然萌芽。殷周之际,"以德配天"得以提出,这改变了殷商宗教信仰所折射出来的人与自然的朦胧关系。从殷商人对天的绝对服从到西周人对天的有一定理性的服从到春秋天人关系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德治"思想不断强化,促进了中国古人对其自身的认识,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国立 《求索》2011,(5):133-135
生死天命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纪昀也提出了他的天命思想。本文试图从"自古无不死之人"和"生死由命"两个方面探讨纪昀的生死天命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