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81篇
中国共产党   27篇
中国政治   57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7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作为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结合物 ,兼具刑诉与民诉二者之特征。探讨当事人范围、附带民诉制度中公诉与私诉等问题。提出建立有偿主义、国家垫付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通过私力救济实现正义——兼论报应正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司法不一定导向正义 ,通往正义之路也并不必经司法之途 ,本文针对法律和司法中心主义的流行观念 ,论述了通过私力救济实现正义。对正义理论中未受重视的报应正义 ,本文也作了较全面的引导性学术重述 ,并对现有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3.
4.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所谓的私人侦探及其调查行为不具有合法性。针对目前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公民私人信息调查的需要,现阶段比较稳妥的做法是不断完善公力救济、适度私力救济。公民群体在追求自身权益保障的同时,要切实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培养法律意识,促动法治的健康发展,使中国的法治由理想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理论视野》2005,(4):62-63
《北京日报》2005年4月11日登载卫兴华、孙咏梅的文章说,理论界对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予以肯定,但股份制是否都是公有制,人们的看法不同。对于股份制的性质,目前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切股份制都姓“公”;另一种观点认为,股份制既不姓“私”,也不姓“公”,它只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6.
“私域讲自由,公域讲规则”是公域与私域划分的基本标准.私域意味着公共权力的禁区和私人自治的自由,任何对私域的侵犯都将受到谴责.自然人的殡葬方式选择权,属于人格权中身体权的组成部分,属于私域范畴,而强制火化属于行政公权强行介入私域之情形,剥夺公民自由选择殡葬方式之权利,其目的是为了节约土地.笔者认为,“土葬浪费土地、火葬节约土地”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殡葬立法的目标应当是公域与私域各行其道,在法律与民俗之间寻找平衡点,实现“节约土地与尊重民俗”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李忠民 《人民论坛》2012,(36):94-95
当前学术界对"私人侦探"业存在的争论主要有:"私人侦探"是否具有合法性和必要性,"私人侦探"行为是否侵犯公民隐私权,是否非法行使国家侦查权等。"私人侦探"是对公权力的有益补充,填补了司法改革中国家退出后所留下的空白,其存在具有正当性,在目前条件下,应认可其合法地位,建立相关制度规范其活动。  相似文献   
8.
据报道,重庆市将投资6000万元,在主城区1.14万辆出租车上全部安装录音、摄像设备。出租车内安装录音、摄像设备后,如驾乘人员发生纠纷,将有据可依。同时,也可以随时考查驾驶员言行是否文明。  相似文献   
9.
有人戏言:'十年前在QQ上网恋,有一种分类叫隐身对其可见,另一种叫在线对其隐身;如今在朋友圈里工作,有一种分类叫提醒谁看,另一种叫不给谁看。'在朋友圈里发牢骚怕被领导看到?利用朋友圈为公司推广又担心被好友拉黑?  相似文献   
10.
本文聚焦于作家李准的早期创作(1954年到1955年7月合作化高潮前),追踪李准如何观察互助合作过程所引发的农民在价值观念、心理、意识、情感、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变化状态,深入分析他围绕互助合作的动员组织方式、个人与集体关系、集体形成路径、新的家庭关系与乡村日常生活状态等主题所展开的观察和把握的具体意涵。文章进而揭示,李准的体察突破了惯常的"阶级"视角,有助于我们突破相关历史表述及其逻辑重新认识那一段历史中经验的真实意涵,同时使我们得以在更为丰富的维度中思考20世纪50年代合作化进程中集体与个人、公与私、情与理等重要问题。文章还将思考李准当年这些观察和理解对我们今天认识中国乡村社会和农民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