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019篇
  免费   1649篇
  国内免费   274篇
各国政治   1251篇
工人农民   1922篇
世界政治   41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214篇
法律   43277篇
中国共产党   35510篇
中国政治   46083篇
政治理论   9722篇
综合类   20850篇
  2024年   431篇
  2023年   1925篇
  2022年   1579篇
  2021年   1431篇
  2020年   1713篇
  2019年   1244篇
  2018年   525篇
  2017年   981篇
  2016年   1784篇
  2015年   3487篇
  2014年   11222篇
  2013年   10482篇
  2012年   12554篇
  2011年   16253篇
  2010年   13988篇
  2009年   13069篇
  2008年   12794篇
  2007年   10906篇
  2006年   12130篇
  2005年   7371篇
  2004年   5593篇
  2003年   7001篇
  2002年   6718篇
  2001年   5181篇
  2000年   3679篇
  1999年   603篇
  1998年   273篇
  1997年   184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金勇 《东南亚研究》2021,(2):135-152
本文从泰国文学入手,通过不同时期泰国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华人及中国形象,探讨泰国华人群体的“中国性”问题.泰国政府对华人“中国性”的态度经历了从前现代时期的漠视,到民族主义时期视其为“泰国性”的竞争性“他者”,再到冷战时期视其为意识形态的威胁,及至崇尚多元化的当代全球化时代,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其泰然视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华人身上的“中国性”也在不断嬗变,从最初区隔于主体社会之外,到对抗同化,再到逐渐形成双重认同,最终融入泰国社会,成为社会主体人群,并形成了“华泰杂糅”的新华人文化,逐渐发展为一种“泰华性”.它既有别于传统泰民族主义的狭义的“泰国性”,也不同于基于中国本位的“中国性”,实际上是当代新“泰国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3.
张永 《北京观察》2021,(1):28-29
目前的"空心村"并非都是未来的"空心村",并非没有发展前景。只要具备一定条件,这些村庄有可能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研统计分析,近些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本市部分村庄人口出现收缩,在一些山区乡村,有条件的家庭举家迁入城镇,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  相似文献   
44.
45.
张建平  张旭 《前线》2022,(4):66-69
我国制度型开放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北京“两区”建设是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抓手。北京将“四个中心”功能有机融入“两区”建设当中,进一步发挥其在京津冀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释放制度型开放的创新红利。北京作为我国制度型开放的先行先试试点城市,负有引领地区经济走向高水平开放道路的重要使命,在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中,不断聚集有利要素,建设高水平开放新高地。  相似文献   
46.
<正>主持人语: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简称"两个大计"),这一全新的表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人们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中虽有不同的收获与体会,但在认识上达成了一个共识:"两个大计"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这一使命型政党对自身教育使命的全新诠释,这一"全新的诠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使命传承,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关注当下的使命自觉,更是中国共产党放眼未来的使命追寻。本期推出中南民族大学校长李金林教授及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内涵研究"(项目编号2018ZDZB04)课题组成员的三篇笔谈文章,分别从"使命传承""使命自觉""使命追寻"三个方面分析了"两个大计"在"过去""当下""未来"之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47.
尤文梦 《实事求是》2020,(1):107-1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学界关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研究亦展现出研究内容的全面化和深入化,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和精细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的实证化。学者们深入探讨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相关概念、战略意义、历史轨迹、经验启示、实现路径等问题,为进一步扩展研究空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仍存在学理性有待提升、整体性眼光和对过程的关注有待突破、中观和微观的动态研究有待深入、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的应用有待涉猎等诸多遗憾,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4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中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直接体现在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互渗透的过程之中,体现在以情感为媒介实现由知识向价值的转化过程之中。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能够丰富"纲要"课的知识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提升"纲要"课教学的价值性。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还存在众多薄弱环节。通过"纲要"课程课堂专题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和课程网络平台等路径将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改革创新中,能够有效实现"纲要"课教学中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49.
正确认识和理解"阶级"概念是精准理解马克思阶级理论乃至整个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然而,对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直争论不休,存在着诸多模糊和混乱之处,他们并没有把"阶级是什么"与"什么形成阶级"这两个不同的难题区分开来。实际上,前者求解阶级的本质规定,后者求解阶级的外部影响因素。就前者而言,"阶级"的本质规定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处于特定生产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就后者而言,经济、政府、法律、暴力、意识等因素共同形塑"阶级",阶级是一种结构性存在。就方法论而言,阶级的本质规定是由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元决定的,而现实具体规定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决定的;既不能把不同层次的阶级规定混为一谈,更不能用具体层面的任何一种阶级规定去排斥甚至取代本质抽象层面的阶级规定。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