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魏艳丽  田海林 《学理论》2011,(16):257-258
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基本价值观念的宣扬,使人们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以及怎样发展自己才为社会所肯定和允许,从而规约着人的类属性,实现教化向普遍性的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使命。社会主义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道德现状,我们有必要重掘历史、解读经典。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大学》之中所阐发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及"八条目"的修身原则重新进行解读,以期给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视野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大学》思想之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儒家为后世建构了一套完美的人生理想图式,它的思想细密而精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本文拟通过对其核心思想的阐释,从中挖掘其现代价值,以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儒家文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3.
邵宁 《前沿》2006,(8):229-232
先秦儒学的政治性格是以“三代之治”为其精神源头,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不适应以法家学说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汉初儒生通过对儒学进行法家化的改造,“援法入儒”,接受了法家的君臣观,并提出“三纲”、“德主刑辅”的思想,实现了政治性格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契合,并实现了儒学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4.
林存光先生新近的批评文章认为,方朝晖在重新解释"三纲"时混淆了服从道义与服从权威,应当看到绝对服从与大力谏诤这两种相反立场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多重面相。林文为"三纲"代表绝对服从的传统观点作了辩护。林文所谓"多重面相"的说法使古人思想陷于自相矛盾的内在分裂之境地。"三纲"从根本上是为了服从道义或名位,但是在具体现实中对道义的服从不可能与对具体权威的服从截然分开,不应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对董仲舒、朱熹等人"三纲"思想的理解应该从其思想、生平的总体联系和时代现实出发,而不应孤立凭其一两句话任意发挥,得出其捍卫绝对君权或君主专制的错误结论来。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与儒家思想的经典论著《大学》有着难得的亲和性:从主题上看,二者都强调确立本体论支撑的修身律己;从结构上看,二者都以纲目总分的形式展开,并可自圆相契于"八目"递进的逻辑衍伸形式;从内容上看,二者都注重从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德行标准,树立规范高线。加强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对于深入贯彻廉洁自律精神以及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