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9篇
法律   434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50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0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21.
浅析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一、概念及其渊源 不安抗辩权又称异时履行拒绝权,是指双方依合同应在异时履行其义务的场合,承担先为给付义务的一方在有另一方不能履行合同的确切证据时,于另一方没有履行对待给付义务或提出充分担保前,可以中止履行先为给付义务的权利。不安抗辩权是大陆法上的概念。在德国,“因双务契约负担债务并应向他方先为给付者,如他方的财产于定约后明显减少,有难为对待  相似文献   
122.
等同原则与公知技术抗辩的交叉和冲突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濮家蔚 《知识产权》2004,14(2):32-36
"等同原则"和"公知技术抗辩"是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已得到普遍认同的两个重要原则."等同原则"适用时所涉及和针对的不是争讼的整体技术方案,而足技术方案中的某个或某些具体技术特征间的替换问题.  相似文献   
123.
谢进川 《工会论坛》2004,10(4):101-102
本文围绕新闻侵权抗辩事由规定的意义、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对抗的对象主体、具体抗辩事由以及新闻报道实践当中一些特殊情形是否构成抗辩事由作了初步探讨 ,梳理了有关新闻抗辩事由研究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24.
彭本利 《法学杂志》2012,33(5):150-153
本文分析了第三人过错是过错责任侵权案件的抗辩事由,全面梳理了第三人过错在我国环境立法中的地位演变,并就第三人过错是否为环境污染民事责任抗辩事由的理论争议进行了深入的述评。提出在以后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及《水污染防治法》,甚至制定专门的环境侵权责任法时,除了明确规定在所有环境污染领域第三人过错都不是抗辩事由外,还需合理地设置第三人过错污染环境民事责任的追究机制和社会化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25.
126.
默示毁约制度是我国《合同法》吸收和借鉴英美法律制度的典范,在丰富完善《合同法》违约责任制度的同时,也因其外来属性引发了制度之间的冲突和理解上的混乱。理清我国违约责任制度与英美法律中的区别,明确我国《合同法》默示毁约制度与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默示毁约制度效用。  相似文献   
127.
从现有技术抗辩制度的历史发展趋势看,它不再构成对相同侵权的抗辩事由。我国《专利法》第62条将现有技术抗辩扩展到相同侵权,不符合现有技术抗辩作为权利抗辩的性质,加重了专利权人在侵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提高了制度运行成本,违反专利推定有效原则,对其科学性有必要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128.
129.
《民法典》中的法定解除权基于不同法定事由产生,但在法教义学上有统一的基础。一是它们均导致基于不同角度判断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二是法定解除权使当事人摆脱合同义务,重获行动自由,且通常产生新的债权债务关系。《民法典》合同编通则中的法定解除权规范蕴含了效率、公平、诚实信用等不同理念,分则中的解除权规范多为通则规范的具体化,但也包含对当事人之间的人合性、法益权衡等的考量。法定解除权的终极正当性依据需要从当事人的合意中寻求,法定解除权与契约自由并非扞格不入,但前提是立法者对当事人美德的想象。与《合同法》相比,《民法典》强化了合同解除在终结合同僵局、建构当事人新法律关系方面的功能。但解释论还需澄清法定解除权的一般要件、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中解除权的衔接、固定期限继续性合同履行中的僵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0.
万权 《法制与社会》2014,(12):238-239
英美法的预期违约制度与大陆法的不安抗辩权制度均是为了降低合同履约风险。我国《合同法》同时引进两大法系的制度,并作出相应改变。这种改变与兼容是否必要和可行至今仍有争议存在。厘清两者差别,作出相应调整,使《合同法》的相关制度更能达到其设立初衷,则是学术界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