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1篇
法律   118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71.
前不久,记者在外地采访时,了解到当地一名县级干部的落马源于一次电信诈骗。而电信诈骗的对象,并非官员本人,而是其妻子。“涉嫌犯罪的不法商人被公安抓获后,我们在他的住处发现了你的身份证。”“你必须配合我们的调查,否则对你和家人都有影响。”“要想解决问题,你现在需要下载一个软件配合我们做初步调查。”据介绍,官员妻子在接到诈骗电话后,相信了诈骗犯的话,径直地按骗子的要求操作。  相似文献   
72.
<正>从陈化粮到红心鸡蛋,从福寿螺事件到瘦肉精的查出。随着这些问题食品的曝光和查处,人们"还能吃什么"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成为难点。人们把蔬菜买回家得浸泡几小时,怕上面残留有农药;洁白的银耳不敢吃,怕是硫磺熏的;光亮的大米不敢买,怀疑是矿物油抛光的,瘦肉又怕含有瘦肉精,……甚至雀巢、哈根达  相似文献   
73.
覃远春 《河北法学》2011,29(9):96-106
赌博乃参与人依赌事或博戏规则而为之射幸合意行为,民法须关注赌债性质和效果。由于欠缺针对性规范,司法实践仍存不少疑问。与赌债最相关联者为不法原因给付与自然债,是否违背公序良俗及法律强行性规定是区别二者的关键。当社会观念与道德标准对行为的容忍度发生变化,不法原因给付可向自然债转化。不同的赌博行为对公序良俗、法价值目标的影响不一,民法对赌债应区别规制。未受行政处罚之"群众娱乐性博戏活动的给付"析出作为自然债,合乎社会观念和人性需求,而受到处罚部分则作为不法原因给付。赌债分离及其区别处理是自然债之于传统问题民法新视角的贡献。  相似文献   
74.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不法管理行为,针对这一行为,我国现行法采用不当得利制度或侵权制度予以调整。但是,立法对不法管理人在不法管理行为中取得的利益归属问题没有进行规定,出现了立法的空白。基于此,文中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说明我国现有规范调整不法管理人取得利益的归属困境,结合他国的立法例,对我国立法能否直接规定不法管理行为适用无因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合理性等进行探讨,以期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75.
选择从语言哲学入手,试图重新解构具体案件事实同规范文本之间理论连结的逻辑框架,力求较为深入且细致地剖析并论证出,刑法明确性原则在此架构内,如何往返作用于刑法教义学理论与司法实践活动之间。同时,以犯罪论体系关于不法与罪责、构成要件性错误、禁止性错误等理论分析为论证媒介,结合法益概念、刑事政策等为理论背景,以期探讨刑法明确性所具有的多维度、多层次范式下,其统领并衔接刑法学各个相关理论的学术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76.
被告人张某是一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因为邻里纠纷,双方矛盾激化,对方三人破门而入,对其进行拳打脚踢,实施不法侵害行为,老太太在根本无力还手时,情急之中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顺手拿起了墙角的半瓶硫酸,甩向不法侵害人,造成三人被硫酸蚀伤的后果。法院以防卫过当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二年。  相似文献   
77.
孙瑞灼 《中国减灾》2012,(8X):35-35
<正>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从未想到,自己会因创办食品安全网站,绘制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而一跃成为"网络红人"。2011年6月17日,吴恒与34名网络志愿者创办的"掷出窗外"网站上线。目前,资料库已搜集近3000篇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报道,点击量突破19万人次。该网站内容被上海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上海发布"转载,近日一度因访问量过大而瘫痪。(2012年5月6日《钱江晚报》)这个被认为是目前中国信息最全的有毒食品警告网站,其创办多少带有偶然因素。2011年4月,吴恒看到一条报道,  相似文献   
78.
王钢 《法学》2022,(2):49-67
在处理危害结果延迟发生的案件时,若已经存在对行为人就同一犯罪行为的有效刑事裁判,则即便之后又发生了危害结果或加重结果,也不应再据此追究或加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观念论的时间观所揭示的人的认知规律和刑事不法的本质,共同决定了经过较长时间才延迟发生的危害结果不能再被归责于早已实行终了的实行行为。这种刑事归责的时间之维是在考虑过往的实行行为对于在现时社会中确证规范效力、保护法益之意义的基础上,从功能主义与目的理性的角度建构刑事不法的结果,其与刑事追诉时效制度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故在个案中应当类推适用追诉期限判断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否已经足以阻却归责。  相似文献   
79.
近年来,国际文化财产犯罪呈稳步上升趋势。虽然国际社会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国际公约,但是并未能有效的阻止日益猖獗的国际文化财产犯罪。就我国而言,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也并未能有效的预防和打击我国的国际文化财产犯罪。通过研究国际文化财产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提升我国预防和打击国际文化财产犯罪的水平。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