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29篇
中国政治   45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2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世俗化及其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基于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模式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紧张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向.这样一种世俗化的趋向引发了五个方面的社会效应,即关注现实功利、强调持续发展、注重不断创新、寻求重建共识、致力制度建设.对于这样一种意识形态的世俗化趋向,应该深刻地认识其必然性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2.
自然法学与法的神圣化和世俗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的法律文明秩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法的神圣化到世俗化到脱魔的过程。在法的神圣化的过程中 ,自然法理论充当了抬轿者的角色 ,而在法的世俗化过程中 ,自然法也起了重要作用。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然法学说塑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3.
哲学,宗教与中国文化精神:兼论中国人信仰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与世界其他主要化的重要不同在于,中国化的基本精神是人主义的,不是宗教神学的,在中国历史上,官方信仰了、学信仰也间信仰互相交错又彼此疏离,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及其在整个民族化中的作用十分复杂,从全局上看,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互渗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褒庇的主干和基本线索,提供给中国人尤其是知识人以安身立命的依托。虽然道教、佛中国历史上也有长久的影响,但追求彼岸不是民族化的主要传统。了解中  相似文献   
114.
世俗化”是当代宗教与社会变迁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本文的议题即是关于社会大众倘若不再被某种信仰所左右,而是呈现出一种在社会层面逐步推行科学理性知识(对社会进行全面的制约),以此作为对现实生活的肯定与关注的征象之场域中,社会个体生活境遇中的困境脚本将如何上演的议题。  相似文献   
115.
论传播“世俗化”潮流的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股关注日常生活及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文化思潮。自世纪之交兴起迄今,世俗化潮流始终伴随市场化的进程而波动,引起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极大的关注。"世俗化"现象与文学创作响应性互动,引起文学叙事的冲动与张扬,对中国当前文学有着时代性和阶段性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116.
19世纪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法国新教分化为福音派和自由派两大阵营。自由新教试图调和信仰与科学和现代性的矛盾,诉诸于人的理性和良知。其极端派的领袖人物比松发起自由基督教运动,得到部分自由派新教首领与共和派哲学家的支持。第三共和国前期亟需的教育改革为自由新教的理念运用到教学领域提供了历史契机。自由新教徒积极参与教学大纲、教学词典和教材的编撰,尤其推动了小学的道德世俗化。他们倡导的世俗道德不再将宗教视为基础,但肯定宗教情感的存在,认为宗教的纯粹来源位于人的心灵深处,使宗教摆脱外部、超自然的权威的束缚,不再被简化为仪式或道德行为;并充分相信人的理性和良知追寻神圣价值的能力,肯定理性和情感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7.
于细微处品味人生的苍凉——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对于世俗人生的描绘及发自于内的亲切感,是基于她对女人角色的认同.在她以世俗女子的眼光观照人生的枝微末节的同时,却又常常感到思想背景中的惘惘.她既有独特的敏锐的感性观察力,又有独特的清醒的理性.  相似文献   
118.
吴业国 《求索》2014,(1):155-158
基于唐代文献记载,城隍神格的转变出现在唐代中叶的江南地区,并成为普遍性的民间信仰。唐朝城隍神格由自然神转变为人格神,反映了当时造神的社会需求。城隍职能不断扩大,并入主“冥司”,具有阴间审判功能,形成了类似官府的结构。城隍信仰中的英雄人物,被世俗权力所利用。同时,因世俗权力的推波助澜,城隍受到封爵,城隍信仰的地位日益巩固。  相似文献   
119.
杨晔 《新东方》2014,(5):22-27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皮埃特洛·彭波那齐承认信仰高于理性,同时试图在理性的范围内探索宗教和宗教现象。他认为人最高的幸福不是思辨理性的沉思,而是伦理道德的完善,而宗教是提高个人和社会的伦理道德、为人的此世幸福服务的工具。彭波那齐的宗教观,可以看作是中世纪和宗教改革之间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点,指示了在此之后宗教思想发展的理性化、道德化和世俗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0.
李浥 《重庆行政》2014,(1):103-105
正作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集成者,石窟艺术造就了民族文化的文化空间,必然反映地域文化特点。西南石窟艺术中,四川安岳、重庆大足石刻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川渝风格"。安岳主要以摩崖石刻著名,全县境内现有217处,10万余尊宗教造像。安岳石刻盛于唐、五代、北宋,元、明、清渐少。蔚为壮观的石刻文物,成为研究1000多年来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书法史、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