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2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22篇
中国政治   36篇
政治理论   20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鄢烈山 《唯实》2008,(2):95-95
最近去了一趟俄罗斯。预定的行程有参谒莫斯科的“无名烈士墓”,有团友(历史学家)提议拒绝前往,他的理由得到大家认同:那不过是一个毫无历史认知意义和建筑美感的现代物件。回国后读到《环球军事》杂志的文章《莫斯科保卫战中鲜为人知的秘密》,那位团友的话得到了印证。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德双方伤亡约250万人,其中苏方为190万;而这190万人中,许多是为制止混乱被当作所谓间谍与抢劫犯“就地正法”的无辜受害者,因此,莫斯科保卫战中苏方损失人数一直是高度军事秘密。  相似文献   
232.
本文分八个方面——提供低息贷款、援建重点项目、发展双边贸易、开办合股公司、提供技术资料、派遣苏联专家、培养中国专家和协助编制经济计划——叙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方式和途径。从1950年至1953年,中苏不仅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全面合作,在经济领域也是协调和互助的。苏联对中国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构成了此期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斯大林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既是慷慨的,又是有限的,既有效地帮助了中国的经济恢复,也遗留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33.
苏联、斯大林与新中国初期的对日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苏联在重整东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体制的过程中,把中日关系纳入了反美的冷战政治战略;在这种实用主义战略下,斯大林干涉日共内部事务、鼓动暴力斗争,既破坏了日共在国内斗争的地位,也使新中国的对日外交起步便受到挫折;而在朝鲜战争造成台湾问题的困难之后,苏联又背离中苏同盟寻求单独对日议和,陷于孤立的新中国对日外交走上了曲折的"以民促官"之路。  相似文献   
234.
235.
236.
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为何不想让中国军队介入战争?中国为何决心背水而战?为什么说微妙复杂的三角关系使这场战争错过了最佳取胜时机?  相似文献   
237.
中苏友好协会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针对具体国家的友好组织。伴随着中苏关系从友好、分歧、恶化、分裂到恢复正常化的全过程,中苏友好协会经过数次调整,逐渐从一个会员人数庞大、组织严密的群众组织转变为党的宣传工具,又从党的宣传工具演变为政府外交的辅助性机构,最终在苏联解体的历史转变中走完了它的历程。厘清中苏友好协会的组织结构及其沿革,可以更好地认识中苏友好协会在新中国内政外交中发挥的作用,把握中苏关系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38.
1949-2007年,北京与莫斯科从结盟走向对抗,从对抗走向和解,再从和解走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演变,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们颇感兴趣的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39.
所有的蜜月都是短暂的。那位“揭了盖子,又捅了漏子”的赫鲁晓夫,在1959年9月奔美国与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归途中到了北京,要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的时候,已经昭示着中苏关系史上短暂的“蜜月”期就要了结了。9月30日夜,晃着光头大脑袋的赫氏与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会晤,听完赫氏对“戴维营会谈”的介绍,真的就发生了“主席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的事。地球人都知道,那个时候“美帝国主义”与中国是什么关系;赫鲁晓夫向艾森豪威尔“示好”“求爱”,主席能不生气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其实,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做了《…  相似文献   
240.
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琼 《理论视野》2009,(11):27-3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苏论战影响了中共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认识,强化了中共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固守,助长了中共党内已有的“左”的倾向,推动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形成,并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最终中断。探讨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