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6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29篇
世界政治   58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1632篇
中国共产党   205篇
中国政治   379篇
政治理论   107篇
综合类   47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案件事实是司法同一证明的重要认知对象之一,它是由特定时空条件下人、物、事等要素在"促协力"作用下受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互影响自组织、自相干而构成的。案件事实自发生时起就处于运动的状态,在运动过程中作为案件事实系统构成的人、物、事子系统会产生关联协同和竞争冲突。如关联协同占据主导,案件各要素之间就可相互印证,反之则印证不能,从而就出现了案件事实同一认证能否实现的问题。据此为研究基点,可从同一认证原理、实现过程、案件事实认证不能的风险评析三方面对案件事实同一认证作出剖析,至于案件事实求解的印证实现可借助系统论方法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882.
陈文华 《青年论坛》2010,(3):113-117
从本质上讲,民间规则是民间现实生活的规范性表达和浓缩,是民间社会据以判断是非的行为标准。依据民间规则的功能,可以把民间规则分为事实判断型民间规则、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合型民间规则以及价值判断型民间规则。与此同时,案件的事实也可分为作为适用法律的前提的事实与作为判断是非标准的事实。在司法过程中,事实判断型民间规则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合型民间规则对于案件事实认定才具有意义,而价值判断型民间规则却没有此一功能。  相似文献   
883.
884.
刘宇腾  党涛 《法制博览》2022,(7):118-120
听证是人民监督、评价司法活动的重要途径,我国听证制度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最高检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听证工作规定》(以下简称《听证规定》)中确立了听证会就案件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等多元化的听证方式,是检察听证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实践探索证明检察听证制度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也是必然趋势.而听证...  相似文献   
885.
近年来,因产品责任引发的赔偿案件在逐年增长。这一方面说明了在缺陷产品的受害者的头脑中,法制观念在逐渐增强,知道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依法通过诉讼向产品责任人诸回公道,以取得责任人因造成的损害而支付的赔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目前一些企业、个人无视同产品责任,为了追求私利而置产品捏不顾、置产品消费者、产品用户的合法权益、社会经济秩序等公共利益于不顾,在产品的制造、销售过程中不注重产品质量、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甚至大量制造对人身有极大损害的假冒伪劣产品坑害使用者。为此国家通过立法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和违法处罚,以此来严格规范产品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886.
罗鸿燊 《清华法学》2024,(1):191-208
婚恋类诈骗说明,内心事实型欺骗的可罚性并非不证自明。事实是欺骗行为的对象,而内心事实在本体构造上具备三个属性:它的内容具有未来性,并指涉自由意志支配的行为,兼具形式上的现在性。第一、三个特征令其无法满足事实主义视角里的可证实性要求,而第二个属性则难以符合规范主义路径中的可信赖性标准,原则上内心事实不应是欺骗的对象。但是,一旦内心事实在社会交往中被法律规范义务化,被害人个体自由转化为受诈骗罪规范目的保护的交往自由,那么内心事实成为真相权利的内容,则例外地可被欺骗。此时刑法应坚持从属性,结合民商法规范对义务进行识别与判定:婚恋诈骗中行为人对婚姻行为的内心态度无法被义务化,其不是在进行规范意义上的欺骗;不法原因给付中给付方也不享有期待履约的民事权利,不应在财产损失而应在欺骗行为上阻却构成要件;在“航延险”等保险诈骗中,虚构、隐瞒乘机之内心意愿不属于虚构保险标的。规范世界不应迁就而应该形塑事实世界。  相似文献   
887.
刘艳霞 《理论探索》2005,(1):124-125
事实婚姻一直是困扰我国立法和司法的难题 ,新《婚姻法》对这一问题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 ,但这一难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解决这一问题既要明确立法的价值趋向 ,又要在司法实践中充分尊重相关事实 ,这样才能使法律不至于陷入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888.
曹飞 《理论导刊》2005,(7):31-33
人的存在是多重的、矛盾的:人不仅是现实的、历史的存在物,也是可能的、面向未来的存在物;不仅是以社会规律、规范为根基的普遍必然的、应然的存在物,也是以自己的意志为依据的自由存在物。事实是人的已然存在,真理是人的必然存在,价值则是人的应然存在。评价不是对价值的评判,而是用价值来评判,即用价值来评判事实。评价实质上就是对人的已然存在是不是人的应然存在的评判。  相似文献   
889.
权利冲突:制度意义上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夏英 《法学论坛》2006,21(1):19-23
权利冲突问题是民法上的难题,目前尚无一个可供讨论的可靠理论基础。权利冲突问题与生活事实冲突之间不能简单地从概念上进行转化,权利的抽象性与解决矛盾的具体性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权利冲突应依靠制度的具体化来解决。对于权利冲突进行形而上的理解无助于我们理解现当代立法模式的转变,进而会产生重视抽象权利和体系化,轻视具体行为的制度化建设的倾向。  相似文献   
890.
论"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与例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学斌 《法学杂志》2006,27(6):65-67
“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是司法文明的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案件中只要有疑问,就必然做出对被告人有利的裁决。“存疑”只是对定罪量刑有重要意义的事实的合理疑问。择一认定和未必的故意是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原则的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