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507篇
中国共产党   66篇
中国政治   142篇
政治理论   38篇
综合类   1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从人民调解协议的现状出发,立足于甘肃省定西法院的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这一创新实践,对该机制的优越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2.
亲子关系中的母子关系一般是基于怀孕、分娩的事实而产生的,而父子关系的形成则比较复杂。为了确认子女与生父之间的关系,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婚生推定与婚生否认制度,日本是设立婚生推定与婚生否认制度的国家之一。由于日本实行的是严格的婚生推定与否认制度,结果导致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的"空洞化",本文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3.
李江  梁伟 《中国司法》2009,(6):96-99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司法确认问题,在近年来的公司诉讼实践中比较多见。然而就我国而言,无论是1994年开始施行的《公司法》,还是2006年修改后的《公司法》(以下简称新《公司法》),均未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内涵及确认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学界对此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制定法的缺失和理论上的不统一,造成法官在相关诉讼中倍感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74.
2008年1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法发[2008]34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赔偿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审理国家赔偿确认案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改变了过去确认与赔偿应当分立的观念和做法,理顺了两者的关系,方便了申请人且节省了司法资源,进而由法院赔偿委员  相似文献   
75.
76.
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人起诉义务人为民事诉讼的常态,但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人对权利人提起确认诉讼的诉讼形态。在我国,民事法律关系义务人提起的确认之诉有着其特殊的含义。对于这类形态的诉讼,无论从民事诉讼法理层面还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法层面来看,法院都应当受理。  相似文献   
77.
王京 《中国公证》2008,(10):44-47
遗嘱生效确认程序就是在办理遗嘱继承公证时,对被继承人生前所立遗嘱是否生效的确认程序.此程序目前并没有明文的规定.我处在经历了多例复查案件之后,于2004年依<继承法>的规定,结合实际的遗嘱继承公证工作程序加以完善形成了现有的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78.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强对公民财产性收入的保护,应当从法律制度层面为公民财产性收入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并通过行政及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加强对公民财产性收入的全面、系统、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79.
本文从国家赔偿确认制度的现状谈起,指出赔偿确认制度存在的价值和问题,认为:保留现有的确认制度,把它和先行处理程序合二为一,确认成为先行处理程序中一个初步审查阶段。先行处理阶段得不到解决的案件,直接申请上级机关复议确认或者申请法院进行确认并一并进行赔偿。  相似文献   
80.
流动人口暂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暂住(户口)登记制度和暂住证颁发制度.近年来,由于暂住管理制度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弊端以及国家法治环境的变化,使这一制度面临着制度变革的巨大压力.暂住管理制度作为户籍(登记)制度的一部分,其核心暂住户口登记制度是对公民离开户籍地后经常居住地的行政确认,因而不能取消,也难以被身份管理制度所取代;暂住证制度作为暂住户口登记制度的补充和延伸,其存在并非必然.当前暂住管理制度的改革应在保留和完善暂住(居住)登记的基础上,结合户籍及其相关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将暂住证的功能从管理证转变为服务证和权利保障证,有助于提高暂住管理的行政效率;从长远看,随着人口管理和社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暂住证颁发制度必将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