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7篇
中国共产党   90篇
中国政治   61篇
政治理论   40篇
综合类   5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271.
刘涛 《长白学刊》2023,(4):31-39
本文从本质内涵、生成逻辑、实践径路、根本优势、启示借鉴等五个维度系统阐述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权力治理之道,揭示其对西方的进步性和超越性。在本质内涵上,中国共产党权力治理是一种党建引领下治权与治党互构并行的权力治理模式,着眼于推进治权与治党有机结合以及形成双面一体的权力治理体制架构。在生成逻辑上,其以立足权力与政党作用关系及更为注重后者在这一关系中的功能地位为逻辑遵循,进而在这一逻辑下推进对权力进行有效治理的探索实践。在实践径路上,其主要从两个维度推进建构,一个是权力自身的维度即厉行严以用权,另一个是权力主体的维度即全面从严治党,尤其是将二者协调统合起来。其根本优势在于广泛彰显人民性,不仅在厉行严以用权上体现权为民所用的意旨,而且在全面从严治党上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权力治理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创举,为人类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政党建设、权力运行和行使、权力治理现代化建设上具有启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72.
绿色发展理念是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具有丰富的人民性意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两个主体”和人与自然“两个尺度”的思想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人民性的立论基础,绿色发展理念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价值逻辑、保障人民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趋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三个方面凸显了其人民性意蕴。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坚定人民性和人类性相统一的价值立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三个统一”的价值标准,增强人民对绿色发展的价值认同以及加强绿色制度建设,是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理念人民性实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73.
北京冬奥会既是一个体育竞技的舞台,也是一扇亮丽的“中国窗口”。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生动诠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北京冬奥精神丰富了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内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27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1]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立场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所在,也是我国现代法治与古代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法治实践中创造的伟大奇迹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满足人民需要的。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围绕人民性展开,始终把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置于首要位置。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并运用好法治中国建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中去。  相似文献   
275.
城市“人民性”是涉及城市在何种意义上属于人民、人民的城市何以可能的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城市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城市理论都对城市“人民性”问题作出了讨论。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看来,建立属于劳动人民的城市政权,实现城市的人民主权是城市人民性的基本要求。西方城市理论在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城市属性的前提下,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对城市的控制和剥削,强调人民的占用权和参与权以彰显“民享之城”与“民治之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城市理论中,城市的“人民性”既不仅仅是“占有”意义上的宣称,也不光是一种“权利”表达,而是嵌入在整个日常生活场域的实践,它要求将人民性贯穿于城市的规划、发展、治理与营造的全过程,并最终体现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276.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出发,创造性地将生态建设与民生建设高度融合,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论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科学回答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内涵,为新时代的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蕴含着历史思维、价值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77.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优势。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习近平赋予了其新的涵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明确提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习近平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作了多次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新的内涵,把我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78.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立场为前提基础、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系,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有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在生成逻辑上,其是基于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民群众观进行建构的;其理论逻辑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发展”等理念;其历史逻辑强调要走进“人民群众的历史世界”;其价值逻辑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279.
党的二十大阐述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观点,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是反映人民实践、捍卫人民利益的科学理论体系,人民性贯通其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从历史上看,无产阶级革命由弱到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曲折发展的历史表明,人民性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走坚持人民立场、在满足人民要求中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絜矩之道。从政党方面看,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要把握和反映人民要求、带领人民实现自身根本利益,而脱离人民群众、背离人民立场必然会导致失败。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看,党百余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性贯穿于党的奋斗历程之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开辟了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历史必由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80.
张建军  朱贞 《理论导刊》2023,(1):16-21+42
人民性是“国之大者”的本质属性。“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形成,是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情感逻辑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是以人为本。从价值依据、工作指引、评判标尺、动力源泉等向度考量,人心向背论、人民幸福论、人民满意论与人民力量论揭示了“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多维内涵,其中一以贯之的核心要义是人民至上。从实践指向看,践行“国之大者”,最紧要的是“为民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站稳为民造福的政治立场,练就为民谋利的过硬本领,理顺为民尽责的辩证关系,强化“我将无我”的精神境界,努力锤炼担当之责、增强担当之能、拓宽担当之法、筑牢担当之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