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7篇
法律   119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8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审视我国婚姻家庭人身权的相关法律,发现存在看似对男女两性均公平正义的规定,实际上忽略了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人身权利,有必要在社会性别平等的理论框架下完善我国法律关于婚姻家庭人身权的条款,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在婚姻家庭领域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14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后,对于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技术侦查措施由公安机关执行。"技术侦查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  相似文献   
53.
《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的签订,为两岸经贸商事争议提请仲裁带来了新的契机,比较我国内地、台湾和国际公约关于仲裁标的规定,有必要扩大我国仲裁标的范围,当事人能够自由处分的权利均可投入到仲裁的视野。  相似文献   
54.
浅析名称权     
传统民法往往将名称权定义为一种人格权。名称权应当为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基于自己的名称依法取得并享有的财产权利。名称权具有排他性、地域性、法定性、可转让性的特点。名称权在性质上是一种无形财产权。笔者认为名称权应当归属于知识产权法而非人身权法。  相似文献   
55.
证人的人身、财产等问题在我国司法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压迫,归根结底,其主要原因还是我国对关于证人保护及其证人权利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相关保护措施偏重于理论的抽象且缺乏具体的实践性,大多恐怖活动、黑社会性犯罪、有组织犯罪处于“无证人、无人作证、无人敢作证”的尴尬局面,而证人的出庭作证对于认定案件事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目前出台并构建具体的证人保护措施、积极予以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实属人民之需、国家之需、社会之需.  相似文献   
56.
我国《民法通则》未明确界定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于2002年公布的《民法(草案)》作出了新的规定。而文章认为无论是债权请求权,还是物权请求权和人身权上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适用问题,都应当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7.
言论自由与人身权是两种同等重要的法律权利 ,不存在主次之分和何者优先问题。言论自由优先配置不符合我国国情。在案件处理中 ,对两种权利的冲突 ,应运用权利制约机制进行权利均衡 ,并侧重对弱者的保护 ,不宜多用权利制约的手段解决纠纷  相似文献   
58.
朱启超  蒋贤争 《中外法学》1993,(2):27-31,40
<正> 纵观民法史,不难看出,从肯定财产损害赔偿到肯定非财产损害赔偿以及肯定非财产损害赔偿范围的逐步扩大,经过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这一历程表明:(1)承认精神损害赔偿,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和尊重。由  相似文献   
59.
我国刑法人身权保护现状和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世洲 《河北法学》2006,24(11):24-53
人身权利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现代人权和有关法律规范保护的重要内容.完整分析我国刑法的人身权概念和范围,详细总结我国参加和承认的国际人权公约中人身权保护的一般国际标准,深入说明我国刑法在人身权各方面保护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根据国际人权标准提高我国人身权保护水平的方向性思考,指出降低起刑点才是改革中国刑事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制度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60.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应采用“公共权力”标准.公法是调整公权力与公权利之间关系的法.与公法、私法相对应的“公权”、“私权”在中文里容易让人误解,最好明确称为“公权利”与“私权利”.宪法规定的通常被视为私权利的人身权、财产权,同时也属于公权利.颇有争议的“宪法基本权利的私法效力”并没有改变宪法的公法性质.宪法只为公法,也不会影响宪法的根本法、最高法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